二、迷于“游戏”的民主
民主的游戏化、娱乐化,这是西方的又一杰作。西方将民主变成了游戏,选民以娱乐的心态对待民主。西式民主在游戏中沉沦,选民在娱乐中迷茫。在这场游戏中,赢的永远是政客,输的始终是选民。
“游戏民主”的基本玩法:民主被简化为竞选程序,竞选程序又被简化为政治营销,政治营销又被等同于拼资源、拼公关、拼谋略、拼形象、拼演艺表演(张维为语)。口才好胜于能力好,好脸蛋胜于好才干!一句话,选民和政客都在“闹着玩儿”。比如,日本前首相野田佳彦公开说:“在现有政治家中,我是街头演说做得最好的。”
“民主游戏”的基本特征:“刺激”。在这场游戏中,选民玩的是刺激,政客玩的是心跳。为了吸引更多人来玩,政治家费尽心机,一味邀宠于选民。在选举中,激进的声音、批判的声音、猎奇的声音、破坏性的声音容易吸引选民,而温和的声音、理性的声音、折中的声音、建设性的声音却得不到肯定;中规中矩、一板一眼的选举无人关注,互相缠斗、相互揭老底的厮杀却引人入胜。比如,“作秀”和“煽情”成为政治家的基本素质,“奇闻轶事”和“花边新闻”成为克敌制胜的法宝,擅长甜言蜜语的政客往往能够渔翁得利。
“游戏民主”的重大缺陷:好玩但不经玩。“民主游戏”往往缺乏“保鲜期”,“投与不投一个样,投你投他一个样”,在激情过后,饱含着选民对民主的审美疲劳和占有的乏味,其中还夹杂着对不断重复的现实的失望,这些足以解释为什么西方国家选民投票率普遍偏低,为什么大量选民“偏偏有权不用,等着过期作废”。一项针对49个“民主国家”的研究显示,选民数量从1980—1984年至2007—2013年间下降了10个百分点。他们渴望民主却又厌倦民主,他们依赖民主却又反抗民主,他们被民主绑架,为民主所奴役,玩“民主”而丧志。
我们或许可以说,西方想要的并不是民主,而是“民主”这一标签本身。民主被赋予了“文明、进步、自由、人道”等丰富内涵,政客们“言必称民主”,仿佛不如此就不足以占领道义的制高点。任何国家、任何政治人物,只要贴上了“民主”的标签,他们就掌握了至高无上的道义力量和话语霸权,就握有了国际社会的通行证,就可以趾高气昂地行走在列国之间,就拥有了对其他国家说三道四的资格,就可以以“民主”为界党同伐异,而至于“民主”的真谛——人民主权——早已抛于九霄云外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