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调总结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
记者:十八大以来,中央加大了反腐的力度,坚持“苍蝇”、“老虎”一起打,一批腐败分子受到党纪国法的严惩。2013年4月19日,习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研究我国反腐倡廉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您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怎样的廉政思想?这些廉政思想对今天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又具有怎样的价值与意义?
王杰: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以儒家、道家、法家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廉政思想文化资源。《周礼》中提出了“六廉”的思想:“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我们看到,在儒家文化中,它将“廉”的思想寓于德政之中。孔子提倡“忠恕”、“中庸”,主张“德治”,提出了“欲而不贪”思想,要求统治者不能过分贪欲,应该保证人民的基本生存条件。在此基础上,孟子继承和丰富了孔子的“仁政”学说,提出了爱民,选贤,取廉等廉政思想主张。再如,在法家文化中,其廉政思想更多的体现出了法治的色彩。管仲把“廉”视为维系国家大厦稳定的四大支柱之一。《管子?牧民》中说:“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把为政之廉提升到关系国家命运的高度。道家则是强调无为而治,倡导清静无欲等。
中国传统廉政思想文化,形成于古代社会发展的过程之中,体现了当时人们廉政核心价值的认知和判断,对历史上风清气正社会局面的出现起到过积极作用。传统文化是一面镜子,是一部教科书,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对照这面“镜子”,我们可以反观自己,找出不足,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廉政思想,可以给我们很多的历史启迪。譬如,《周礼》中的“六廉”思想,对当前廉政建设就具有重要启示与价值。孔子讲“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主张把“德”与“刑“结合起来。纵观中国历史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文景之治、贞观之治、洪武之治、康乾盛世局面的出现无不与统治者德法并用、赏罚得当密切相关。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尚待完善,一些国家工作人员,法律意识淡薄,置法律于不顾,贪污腐败时有发生,一些人知法犯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在此背景下,借鉴“廉法”思想,增强人们的法治观念,加强法治建设,推进廉政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又说“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孟子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荀子说:“君者仪也,民者景也,仪正而景正。”这些都说明领导者自身端正就可产生上行下效的积极影响。官员往往是人民群众学习的榜样,所以儒家就强调“正人先正己”。“六廉”中的“廉敬”和“廉正”思想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加强廉政建设必须重视官德教育。“廉敬”是指不懈于位,尽职守责,作为官员要遵守职业道德,要敬业,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恪尽职守。“廉正”是指不倾斜,品行端正,要求为官者要秉公办事。历史上但凡“清官”,皆能不懈于位,皆都做到品行方正。如唐朝宰相魏征辅佐李世民勤勤恳恳、忠于职守,公正廉明,对“贞观之治”的出现功不可没。法国思想家拉贝莱说:“学问无良知,即是灵魂的毁灭,政治无道德,即是社会的毁灭”。官德失范不仅影响到官民关系,影响到政府的公信力,而且还会影响到政权的巩固,国家的长治久安。当前,我国干部队伍从政道德修养整体上是好的,但同时官德失范也到了不能容忍的地步,超越了人们的心理底线。有些领导干部的行为举止,不仅达不到官员道德要求的正常水准,甚至突破了做人的道德底线。加强官德修养对于廉政建设而言,不是治标而是治本,是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增强官员的免疫力。
古人言“治政之要,惟在官人”。作为官员,在能力方面的要求也就显得更有意义了。荀子就说“无能不官”。“六廉”中的“廉善”、“廉能”和“廉辨”,实际上就是古代考课过程中对官吏最基本的能力要求。“廉善”、“廉能”和“廉辨”强调的是官员要善于辞令,善于行事,能行政令,具备制定贯彻各项法令的能力,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毫无疑问,有才能是对官吏的基本要求。要善于治事理民、能把各项政令贯彻落实,还要头脑清醒,明辨是非。一个官员虽然有道德,但是没有才能,那也仅是庸官一个,应该德能并行。
当前,在中央不断加大反腐力度的新形势下,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廉政思想进行梳理与分析,可以为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提供有益借鉴。概言之,要继续加强对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廉政教育,夯实廉洁从政的道德基础。要继续提升“廉”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中的重要位次,完善廉洁从政的监督机制。要不断加强法律制度建设,筑牢廉洁从政的法律基石。把“以德养廉”、“以制保廉”、“以法促廉”三者结合起来,“三管齐下”,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真正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