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与国际影响力的日益提升,中国崛起及相关话题成为学界关注的热门议题。学界普遍认为,中国崛起是区别于历史上世界大国崛起模式的和平崛起。中国在不扩张、不侵略、不搞强权、不谋霸权的前提下,以和平方式和途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时在国际事务中高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旗帜,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推动国际制度进行必要改革,为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本期“学海观潮”邀请学者就中国崛起与国际秩序变革发表见解。
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文明、世界上最多人口的东方大国正在重新回到世界舞台的中央,一路荣耀、几多风雨。中国和平崛起,无疑是21世纪最为重大的国际关系事件之一。新崛起的大国必然暴力挑战国际结构,这一欧美强国冲突的历史逻辑在中国这里出现了不同的走向。国际体系没有因为中国的迅速崛起而发生颠覆性裂变,东亚没有因为中国成为强国而发生地区战争。中国何以实现和平崛起?中国和平崛起究竟会对国际秩序的变革产生何种影响?围绕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外交学院院长秦亚青。
中国以和平发展的战略参与国际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日前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是我国外交理念的又一大创新。您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
秦亚青: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有丰富的内涵,包括坚持我国的发展道路、社会制度、文化传统、价值理念;坚持国际关系民主化,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坚持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坚持正确义利观,等等。
通过考察中国参与国际体系的进程,我在此着重分析中国外交一个极其重要的特征——中国在与国际制度合作的过程中,始终体现了鲜明的独立自主风格。首先,中国对国际体系的参与,是中国的自主性实践和战略选择。中国的参与,从一开始就是中国自主性的实践活动,而不是像一些西方国际关系主流理论所说的那样首先受到教化之后才参与国际制度。
第二,在关键、原则问题上,决不以正当权益、核心利益的让步换取进入国际体系的机会。这一点在处理国际组织与中国台湾地区的关系问题上得到了充分体现。我们坚持台湾不能加入任何必须由主权国家参加的国际组织,不能造成“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或“台独”。这向世界明确宣示: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事实表明,当今世界的主要国际组织都取消了中国台湾地区的会员资格。
第三,中国参与国际体系不是一个被动参与的社会化过程,它是一个以中国方式影响国际体系的过程。中国在参与实践过程中发生了相对于国际社会身份转型的重要经历,同时也在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不断影响国际体系的构成特征。在有些领域,中国的创新性实践活动业已非常明显,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得到了认可和支持。比如,同样是执行联合国“建设和平”任务,中国与西方的做法有着明显的不同,中国更加考虑当事国的基本需求,更加注重当事国的民生和经济发展,实际上已经提出了新的国际规范,也为当事国所欢迎,被国际社会所认可。这种“发展和平”的实践活动及其表现出来的理念,可以弥补西方国家只关注“民主和平”的做法。同时,中国的“发展和平”理念又是与中国一向倡导和支持的人权观直接联系在一起的,这就是强调生存权与发展权的人权思想。
当前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新现象是,中国已经开始参与引领国际规则的制定。北京APEC会议上,中美两国就气候变化达成重要协议。在气候变化领域,国际制度的建构还处于初步阶段。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排放国、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中美之间达成协议在全球性问题领域制定规则方面起到了引领作用。实施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这一点会更加明显地表现出来。
《中国社会科学报》:从您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独立自主是我们实现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力量基点。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也要敦促其他国家走和平发展道路,同时决不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牺牲国家核心利益。
秦亚青:的确如此。中国参与国际体系、选择和平发展战略,是为了更好服务于我国国家利益、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然,与此同时,也为世界和地区的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