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体系对中国的国际身份以正面承认为主导
《中国社会科学报》:我们注意到,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外部世界对中国快速发展的担忧似乎有加剧倾向。尽管中国在各种国际场合不断重申和阐释和平发展战略,但诸如“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霸权挑战论”、“非洲新殖民论”等针对中国的负面论调始终不绝于耳。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秦亚青:二战以来,国际体系主要是西方国家主导的,美国又是体系中的主导国家,所以,国际上对中国的参与存在各种不同的解读,“中国威胁论”一直不绝于耳。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迅速上升,“中国强硬”、“中国试图改变国际秩序”等说法更是司空见惯,现实主义的回潮也说明一些人对中国崛起的偏见。
尽管如此,回顾中国参与国际体系变革的历程可以发现,对中国身份的承认、对中国参与国际体系作出积极贡献的认可,仍然是国际体系和国际社会的主流。一方面,中国对国际社会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在全球和地区金融危机爆发时,中国的作用对于稳定全球经济、支撑地区发展是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即便有些人高度炒作当前东亚地区的领土争端,并以此作为中国不可能和平崛起的佐证,但是,不能不承认的是,东亚地区没有因为中国崛起而发生战争。在其他一些地区,虽然没有一个像中国这样的大国如此迅速地崛起,但仍然是战火连天。另一方面,国际体系中许多国家愿意和中国结伴,因为国际体系面临的不仅仅是中国的崛起,还是一批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大国的群体崛起。没有这些国家,国际体系不能被称为全球性国际体系;没有这些国家的参与,全球性问题也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解决。这也使得国际体系在承认中国身份和作用时比较客观,也更趋包容。
《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学者对中国和平发展的舆情环境做过一个调查,多数受访者对当前中国发展的和平性高度认同,但对中国永远不追求霸权信心不足。您如何判断中国与国际体系关系变化的发展趋势?
秦亚青:中国的实践表明,中国与国际体系的关系既不是给定的,也不是外力赋予的。它产生于中国所实施的参与实践和国际体系的承认实践。中国参与国际体系的实践是在改革开放与和平发展战略的指导下进行的,国际体系及其主要国家的回应总体上是正向的,这两个方面推动形成了中国关于国际体系的积极认知,促进了两者关系的总体正向建构。当然,国际体系对中国身份和作用的承认是一个相当长的开放性过程,未来的发展仍然取决于双方互动实践的性质和走向。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