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伙伴关系的思想和实践影响国际秩序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报》:当前国际体系正在面临新一轮深刻的调整。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与国际体系互动生成新规范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您认为,我们将为国际秩序的变革贡献怎样的中国智慧?
秦亚青:我认为,至少从三个方面,中国可以对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作出重要贡献。
第一,中国参与国际体系变革过程的实践会推动全球性的多元治理。在讨论世界秩序时,霸权秩序或曰霸权治理是一个基本的范式。无论是霸权稳定理论还是自由制度主义,都强调是霸权国建立了国际秩序,提供了国际治理必需的国际规则和公共物资。霸权治理模式很容易被延展开来,成为一种垄断治理思维,也就是说,治理一个体系或是一个社会,需要一种单一的主导力量。现实主义强调这种力量是霸权国的物质实力,自由主义强调这种力量是霸权国建立起来的制度权力,建构主义则会强调霸权国的文化理念。人们已经很习惯以这种理念思考问题,而忘记了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真正多元和多维的世界之中。治理一个多元世界,多元主义作为一种理念是至关重要的,需要以“多元治理”的概念代替“垄断治理”或是“霸权治理”。只有真正树立多元主义的思想,才能真正建立多元治理的体系。中国参与,新兴大国的群体参与,势必带来一种多元治理模式。这种治理模式与霸权治理或是垄断治理有着根本的不同,它包含了多样性、包容性和互补性这三个基本要素。
第二,中国参与国际体系进程会以伙伴关系的思想和实践影响国际秩序的发展。伙伴关系是对全球范畴内行为体关系的一种再定位,认为包括国家在内的世界行为体不应当是现实主义世界的敌对关系,也不完全是自由主义描述的那种仅仅为利益展开合作或是竞争的利益攸关方,伙伴关系是一种基于信任和认同的关系,它背后的治理理念是关系治理。中国在参与国际体系的进程中,与近40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建立了伙伴关系,这是中国人的背景知识的具体表现,目的是营造良好的关系氛围。伙伴关系从根本上否认自我和他者非友即敌等二元对立世界观,而是强调利益和价值的互补性。关系治理的理想模式是一个信任社会,其中有规则制度,也有关系认同,更有道德规范。对于国际社会的治理,规则是十分重要的,但管理和发展良好的关系也是十分重要的。在一个良好关系环境中,社会治理的有效性就会大大提升。关系治理和规则治理是相互补充的两种治理方式。结合二者形成一种综合治理模式,可以使全球治理更加有效,也更具可持续性。
第三,中国参与国际体系变革进程会以参与实践推进秩序发展和共同进化。现行国际社会的主导力量是西方国家,现行国际规则体系也基本上是西方国家设计和制定的。国际规则是一种主导者的权力工具,后来者只能是被规则治理的对象,这样的规则是不具合法性的,也不会实现稳定良好的国际秩序。参与实践是奠定全球治理合法性基础的必要条件,是克服异化感的有效途径。但这种参与必须是积极参与而不是消极参与。有效治理需要的积极参与,不是要求行为体简单地遵守规则,而是一个共同设计和制定规则的过程,一个对话协商的民主过程,一个分担责任、分享权力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培育伙伴感和建构伙伴关系的过程。这种参与过程不是要建立同质性身份,不是要用一种话语替代、征服、消除其他话语。它是一个共同进化的过程:自我和他者相互学习和借鉴、互为生成条件、互为变化条件、形成新的生命合体的过程。这是共同进化的根本意义,而这种意义只有通过以真正多元主义的理念参与全球秩序、全球治理实践和形成伙伴关系才能够体悟到。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对国际体系变革的前景有怎样的判断?
秦亚青:随着中国的迅速发展,随着更多的新兴国家参与国际体系,中国的影响会越来越大,国际体系也会越来越多彩纷呈。但西方主导的基本态势是长期形成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改变,支撑这一体系的基本理念和规则也不太可能发生质的改变。对于中国来说,还是需要通过自己的合作性实践活动,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体系的变革进程,稳扎稳打,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促成改革,推动国际体系更趋稳定与平衡,促进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