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在哲学层面上是对传统城镇化的扬弃。传统城镇化把物质财富的增加作为实现手段和追求目标。新型城镇化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和谐,人是城镇化的主体。在理论层面,以人为本是对传统城乡二元结构的突破。新型城镇化突出城乡统筹、工农互惠,强调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摒弃了“城市偏向”和“忽视乡村”的发展思维。在实践层面,以人为本是在对中国城镇化条件慎重考量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实现人的城镇化、最大程度保障人权的有效途径。在人多地少、农村人口数量庞大的特殊国情下,应有序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充分尊重农民在城乡居住上的自主选择权,宜城则城,宜乡则乡。
低碳节约。新型城镇化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发展过程,构建低碳节约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首先,经济活动要节约集约,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和能源等资源,强化资源循环利用,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推动环境友好型生产改造,降低污染排放。其次,发展绿色交通,加快发展新能源、低排量交通工具,完善公共交通体系,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再次,推广绿色建筑,最大限度地提高建筑能效。最后,推崇简约适度、文明和谐的生活方式,慢生活、简出行,培育绿色低碳的生态文化。
格局优化。新型城镇化以城镇体系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格局和形态优化为基础。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优化空间布局,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依据城镇化发展阶段,优化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实施组团式发展,合理定位组团功能,增加组团内部联系,减少组团间通勤,以多中心组团为节点,构建城市综合交通体系;顺应城市发展趋势和生态文明新要求,通过规划引导、市场运作,培育各具特色的卫星城(镇),疏散中心城区功能,提高城市生产和生活效率,推动城市与生态环境良性融合。
技术引领。城市发展周期与经济技术周期紧密相连,城镇化过程必然留下当时产业和技术进步的烙印。蒸汽革命及之后的电力、化学革命,引起大量产业和人口向城市集聚,城市数量和规模迅速增加,进入“生产型城市”的发展阶段。20世纪后,以分工和专业化为基础的福特主义出现,实现了大批量生产并形成快速运输网络,促进了城市扩散,带来城市向生产和服务并重转变。之后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广泛应用,以弹性专业化和精益生产为特征的后福特主义出现,使城市完成了从生产型到服务消费型的跨越。当前,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深刻改变城市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诸多与此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模式,智慧城市即是其一。新型城镇化应当应用智慧城市理念进行城市规划和建设,把技术和人有机结合,建立城市智慧管理系统,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智能化、精准化,促进城市生产、流通、服务高效运作,促进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