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大逻辑 顺势新常态(2)

立足大逻辑 顺势新常态(2)

应势而动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准确把握了经济发展新常态,更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如何适应呢?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面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观念上要适应,认识上要到位,方法上要对路,工作上要得力。这才是应势而动。

在观念认识上,我们千万不要认为“新常态”就是要与过去割裂,片面认为我们过去几十年形成的经济发展总体思路、物质基础、经验办法、资源条件等都不发挥作用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要“努力做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对此必须深化理解、统一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认识和判断上来,增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精心谋划用好我国经济的巨大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坚持发展、主动作为。

为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八个更加”,即要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更加注重市场和消费心理分析,更加注重引导社会预期,更加注重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更加注重建设生态文明,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这“八个更加”内涵特别清晰,许多也是在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这既是判断我们认识到位不到位的标准和依据,也是当前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稳步进入“新常态”必须解决的基础问题。

需求是经济发展的第一牵引力。如果我们不能适应群众的新需求、新期待、新预期,不能很好地加强市场和消费心理分析,我们的产业调整就没有方向,投资布局就不能有效合理,经济发展方式就不能切实转换,就不能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和推动经济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

创新是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如果我们不能注重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激发企业家精神,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就不能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氛围,质量效益型、集约型增长就不能实现,社会发展就没有可持续动力。

制度是经济发展的根本保障。如果我们不能形成促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促进科技进步体制和推进全面创新体系的坚实的制度体系,我们就会付出更多的社会成本和资源代价。

对路的方法和得力的工作就是依靠加快推进改革开放,把握经济运行中的各种平衡。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继续提出,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过深水区”,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要围绕解决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推进改革,推出既具有年度特点又有利于长远制度安排的改革举措,也要使改革的举措有效转化成发展动力。同时,要立足基本国情,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合理确定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坚持不懈地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面对对外开放出现的新特点,要更加积极地促进内需和外需平衡、进口和出口平衡、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平衡。

与此同时,会议提出,全党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历史阶段,领导经济工作的观念、体制、方式方法需要与时俱进,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法治化水平和增强党领导经济工作专业化能力。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