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关键抓手
坚持更高水平的扩大开放,让科技创新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等更加便利地流动,打造有利于国际化人才创新的开放包容、宜居宜业环境。
上海要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首先必须以创新全球化理念,跳出上海看创新,跳出科技看创新,跳出纯技术看创新;善于用全球资源,善于借助国外资源发展集成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
突出抓主体,要把外资研发机构作为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更多的跨国公司在上海设立研发机构,吸引更多的境外资本在上海投资研发,鼓励和支持现有的外资研发机构在上海加快发展,实现“在上海,为世界”的研发创新。要促进外资研发机构更好地融入上海科技创新体系,积极引导内外资技术合作与联合创新,进一步发挥外资研发机构的带动作用。
突出抓网络,进一步引导和支持企业以多种形式整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既要探索在发达国家建立相关研发机构、开展投资并购等,又要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合作,尤其是要探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重点城市建立密切的经贸科技创新合作关系。一些发展中国家尽管在整体科技水平上落后于发达国家,但在有些领域仍可能处于世界较先进水平,与这些国家合作成本相对较低,相对容易获得关键技术,也有利于我们扩大国际科技合作空间。要推动企业和科研院所等通过合作研究、联合调查、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促进技术、产品、设备劳务出口。尤其要鼓励研发机构和有实力的科技型企业“走出去”,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科技及产业化领域的分工合作;鼓励中小型科技型企业,及时跟踪国际科技最新动态,吸取先进的产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培养锻炼跨国经营和研发人才,完善企业生产和研发体系。
突出抓集聚,上海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吸引的工业企业数量和创造的工业产值都在全市一半左右,如何发挥这些园区在对外开放和科技创新中的积极作用十分重要。在上海张江,就聚集有罗氏、阿斯利康、礼来、辉瑞、葛兰素史克、诺华、日本荣研等世界著名制药公司先后设立的研发中心20多家。全球前12的生物医药企业已经有7家在张江设立了研发中心等等。上海还有杨浦的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城区等,可以考虑把一些有条件的区域打造成为“全球创新资源集聚示范区”,对标硅谷等国际一流科技园区经验做法,突破现有创新体系中的体制机制瓶颈,先行先试国外通行的科技创新政策措施,比如,探索建立外资研发中心诚信管理机制,对外资研发中心所需资金、设备和样本等进行分类管理,在海关、金融机构开辟一些“绿色通道”。
突出抓贸易,上海必须既注重通过技术贸易从国外获取先进科技创新成果,又力求通过技术贸易把上海先进的科技创新成果转移扩散出去,促使上海成为全球创新成果交易的枢纽节点。要进一步把握技术市场发展规律,促进技术贸易信息集聚、机构集聚、服务集聚。要做实做强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南南产权交易所、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促进中心等交易平台和专业机构的功能,加强贸易和科技领域的联动互动,积极扩大技术输出和技术转移。尤其要用好国家会展项目等会展设施资源,吸引全球企业在上海发布他们的最新产品。要鼓励和服务企业到海外收购技术,跨境投资并购是企业短时间获取前沿技术、资金支持和高端人才等创新资源的重要途径,对基础创新能力较弱、居于追赶地位的新兴经济体至关重要。而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拥有大量专利技术但由于资金紧张而陷入困境的海外企业并不罕见。要鼓励本市股权投资基金入股境外PE或VC,更加注重发现早期创新应用技术,建立起全球优秀创新资源的发现和培育机制。
突出抓人才,要优化外籍人才管理政策,积极研究修改“绿卡”审批管理办法,设置更加灵活务实的申请条件,研究扩大外国专家证发放范围或适当放宽就业许可证发放年龄限制,研究进一步简化居留许可和出入境的相关流程手续等。要有针对性地加大吸引海外留学生回上海的力度。上海是留学生的重要输出城市,而张江等又是留学生归国创业的集聚地之一,加强对海外留学生人才政策信息的宣传,及时提供紧缺技术信息、孵化器运作信息等,促进企业、项目与人才的对接。
突出抓环境,要以国际惯例和规则为借鉴,坚持更高水平的扩大开放,让科技创新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等更加便利地流动,打造有利于国际化人才创新的开放包容、宜居宜业环境。积极建设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引进国际创新服务公共机构,培育发展专业化中介服务机构,包括研究开发、检验检测、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综合科技服务等方面,围绕创新链不同环节提供系统的支撑服务。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