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建构:现代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3)

信任建构:现代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3)

三、信任缺失:现代国家治理面临的突出难题

虽然信任对现代国家治理具有基础性作用,但是现实情况并不乐观:国家治理正在遭受信任缺失的巨大制肘,信任缺失已成为现代国家治理的突出难题。

笔者近年来一直从事基层政治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长期在农村和城市社区开展田野调查。调研过程中,常常听到信任缺失的感慨,深感基层治理中正弥散着一股“互不干涉”的行动逻辑:干部不干涉群众的事务,群众不干涉干部的工作,群众之间也互不干涉。表面上看,这似乎说明基层干群的独立性在不断增强,但深层次上透露出基层治理中的信任缺失。所以,调研中很多基层干部认为,提升互信是顺利推动国家治理的当务之急。

在一些地方,信任内涵在不断衰落,一些人不再接受信任规范的约束,不愿意相信政府的解释和说明。与其说“人家的事,我不好去管”反映了个人权利意识的萌生和增长,倒不如说这是信任内涵的消退。信任的缺失带来了公共交往的日益世俗化,人们之间不再有淳朴的互相体恤,而是以物欲化、工具化的评判作为人情往来的既定规则。基于朴素的情感支持、互信互利的人情关系逐渐变得离经叛道,“有用则取、无用则弃”的处世策略却甚嚣尘上。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2012年的调查数据表明,当前社会的总体信任指标在急剧下降,已经跌破及格线。时下,老人摔倒后的“无奈纠结”从深层上充分说明信任的匮乏程度已经严重到侵蚀道德底线的层面。一段时间以来,网络谣言之所以容易兴风作浪,甚至凭空四起,主要原因正是源于人们不愿意相信他人,不愿意相信政府的解释。缺乏信任的社会,无形之中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都戴着“有色眼镜”,心存芥蒂。“敞开心扉”似乎只是一句永远正确但很难付诸现实的期许。这一切均说明,社会信任的缺失已从最为基础的层面构成对国家有效治理的莫大障碍。

与社会信任匮乏相对应的是,政府信任也在遭受挑战。“整体上看,政府信任的下降与现代社会的属性、服务对象的变化以及政府所处的行政生态环境都是密切相关的,这些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使得政府信任议题变得更加复杂。”[15]但是,依旧可以透过诸多细节扑捉其现实表现。生活中,既可以发现囿于公共政策缺乏稳定性、可持续性,公众随之产生对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及其执行情况的疑惑和忧虑,更可常见公共权力执行者在公务活动中的态度傲慢、办事拖拉、效率低下,甚至是违背行政伦理与职业道德,丧失个人品德,而导致公众对政府的不满、失望,还可见公众因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维护公平正义、改善发展环境、保障公民权利等方面的低效,而引发的不满和质疑。总而言之,当前政府信任下降已经很显现地集中在公众对政府行为失范、绩效偏低等问题的忧虑、不满,而且这些不信任表征日渐呈现出明显的交叉性、结构性和累积性、系统性特征。

政府信任缺失在国家治理中的最大烙印便是政府的“硬权力”不断凸显,社会矛盾不断滋生。源于信任的缺失,政府的活动得不到公众的认同和支持,公众的诉求也得不到政府的重视和有效解决,二者处于彼此焦灼的对立状态。长此以往,彼此之间便产生了一种隔阂乃至误会,以致信任的生态难以形成,“硬碰硬”、“斗狠”的心态和行为时常产生。然而,“这种权力运用方式尽管可以形成一种‘强制型权威’,却不利于政府在社会公众中的威望——一种‘非强制型权威’的建立,而‘非强制型政府权威’乃是现当代社会国家实现其和平发展与和谐稳定之社会秩序的根本所在。”[16]“硬权力”的运用虽然在短期内容易解决问题,但遗留的后患却不少,首当其冲的便是政府的信任度和国家治理绩效在不断消弭。

可想而知,在信任极度匮乏的背景下,国家治理何以进行?因此,在热切探讨国家治理体制机制这些外在因素的同时,不可忽视作为其重要社会基础的信任。实际上,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历史实践还是中国自身的经验教训都清晰地表明,脱离信任为基础的国家治理是不稳固的。唯有高度重视信任根基,才可以为国家治理提供充足的动力源泉,凝聚共识,形成合力。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