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一个新理念——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并提出2015年要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争取明年有个良好开局。为深入学习和理解中央精神,本文从中国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演进过程和发展趋势出发,结合新的三大战略,对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根据、主要障碍和实现路径提出若干理论思考。
中国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演进和发展趋势
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虽然是新提出的理念,而且空间问题尚未进入主流经济学的视野,但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也有其演进的规律性。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是靠“条条”和“块块”均衡编制起来的全国一盘棋,曾经着眼备战备荒形成一、二、三线的空间格局;改革开放后,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先后开放14个沿海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等,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经济总量持续快速提升的同时,区域之间,特别是东西部区域之间的差距日益拉大;20世纪90年代末,为实现邓小平“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国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拉开了西部大开发的序幕,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在由非均衡逐步转向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国家又先后实施了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的战略。至此,中国已经完成由东部、中部、西部的三大块空间格局向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国家经济发展四大块空间格局的转换。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申了要继续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中国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演进过程,证明了一些经济学家揭示的客观规律:区域经济发展必然是由非均衡发展的“发展极”,进而“梯度推移”,通过“扩散效应”的带动,而逐步走向均衡发展的过程。虽然中国经济发展已经形成四大块的空间格局,但这个总体空间格局的品质尚未优化,区域差距拉大,一方面是集聚的超载,出现了严重的城市病;一方面是发展的滞后,落后地区不能接受增长极的辐射。因此,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历史任务摆在我们面前。
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深刻内涵和巨大潜能
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内涵深刻,需要我们深入理解。
首先,人类经济生活的空间概念,从微观的个人、家庭和企业到中观的地方、地区再到国家、民族乃至跨国的经济体和整个人类,都离不开在哪里生产、在哪里消费的区位问题。伴随着人类经济生活的集聚和城市形态的演进、国际贸易的扩大和交通运输的发展,规模经济与运输成本引起经济学家的关注,空间经济学应运而生,并日益引起人们的兴趣。空间格局则更多的是指中观和宏观的空间结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