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不同于静态的经济地理或生产力布局,和经济发展相联系的空间格局最鲜明的特征是它的动态性。也就是说,空间格局是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变化的、充满了活力;同时空间格局又能有效地促进经济发展。
最后,何为优化?优化就是现有空间格局在基本能适应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很多缺陷和弊端,存在着极大的改进和提升的空间。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过去形成的由东到西、由南而北的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是改革开放初期经济高速发展依赖于资源低价格、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充分利用外资外贸而形成的。在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中高速新常态的背景下,原有比较优势已是明日黄花,靠外资外贸带动发展的格局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同时我们也必须直面在空间格局中阻碍经济健康发展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国民经济各方面的关联度不够。虽然空间集聚发挥了极大的规模效益,高速增长导致大城市、特大城市急剧扩张、膨胀,虹吸周边大量的资源,但却未产生相应的辐射、带动作用,导致区域差距扩大、区域利益矛盾加剧,城市病、区域病日益显现。所谓优化,就是解决这些阻碍经济发展的空间问题。
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必须有战略重点,这次中央选定的三大战略,对于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意义重大,不但可以有效消除弊端、破解难题,而且可以释放出巨大的发展潜能。三大战略共同的着力点都是集中建立经济的关联。长江经济带,通过国内最大的黄金水道,把发达的东部和发展中的中部、西部联系起来,成为内在有机关联的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更是要破解中国典型的行政区划障碍、经济区域关联的难题,形成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一带一路”,则在国内经济关联基础上,进一步向外延伸,在更大的范围内和国外经济关联起来。我认为,抓住“关联”二字,就抓住了优化的实质,通过关联,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就可以释放出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潜能。
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主要矛盾
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建立多方面的经济关联,必须深刻把握中国行政区划和经济区域的主要矛盾。
中国的空间经济,是以行政区划为基础的。从国家层面来看,区域经济的总体战略布局是按经济内在联系安排的,但一开始的东部、中部、西部也好,后来的东部、中部、西部、东北部也好,其间的划定与调整都是以行政区划的省、市、区为基本单位的。三个经济带转为四个经济带,就是先后把原东部的广西、中部的内蒙古纳入西部范围,原东部的辽宁与中部的黑龙江、吉林划出来。从经济区域的目标出发,却不得不从行政区划入手;从省市级层面看,也是这样,省市级行政区划经济的战略安排,也往往是以地级市和县的行政区划为基本单位的,如河北的环北京绿色经济圈,就是划定了四市十四县;可以说,中国的区域经济是行政区划下的区域经济。行政区划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制度背景,要跨行政区划消除分割,却又要在行政区划的限制下行事,这就是我们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矛盾;由各个行政区划的主体推进跨行政区划的区域合作,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任务,也是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难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