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上,要辩证认识和把握政府与市场的作用。中国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既有市场经济释放的巨大活力,也离不开地方政府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传统信条下的积极作为。这种积极作为,一方面有效推动了经济增长,一方面也强化了利益藩篱,地方之间形成了竞争关系,地方政府行为公司化,阻碍了经济的关联。传统计划经济对“块块”的关联,是靠“条条”维系的;现在“条条”没有了,“块块”靠什么关联就成了新的难题。从理论上看,新的关联要靠市场,但依然离不开政府的作用。解决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域的主要矛盾,关键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冲破地方的行政壁垒。
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实现路径
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实质是建立关联,而关联的形成,主要是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要有整体的关联规划和顶层设计。这方面中央已经有了决策,三大重点的战略规划即将出台。同时还提出“要加快规划体制改革,健全空间规划体系”。针对各地、多方面规划不统一、有矛盾的现象,中央还提出积极推进市县“多规合一”。要树立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以“可持续的制度安排”确保规划的实施。
另一方面,是各方的统筹联动。在行政区划不改变的前提下,靠各地政府主动作为,打破地区封锁和利益藩篱,出路只有一条,就是在整体规划指导下的统筹联动。这是一场真正的自我革命,各地政府必须改变“一亩三分地”的思维模式,从“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着眼,“找准主体功能区定位和自身优势,确定工作着力点”,通过改革创新转变政府职能,善于发现和寻找各方的共同利益,以共同利益约束各自行为。其中,保护生态环境就是最大的共同利益,要成为各方经济发展的行为底线;对于于己有利、于他方不利的政策和行为要自制,主动沟通平衡,防止破坏统筹联动的恶性竞争。各地区要“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
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过程也是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一定要把这两个过程有机结合起来。城市规模要适度,要注重集聚力与离散力的平衡;按中央的要求“要有历史耐心,不要急于求成”。我们相信,只要“精心谋划用好我国经济的巨大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就一定能在2015年为三大战略的实施开好局。
(作者为首都经贸大学原校长。本文为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首都经济圈的目标定位及战略重点研究”的阶段成果)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