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提高区域发展质量与效益的行动指南

新常态下提高区域发展质量与效益的行动指南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文件看,新常态在全国整体经济发展中表现出来,也必然在区域层面有所表现。换句话说,经济发展减速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消化期描述的诸多矛盾,在各地区经济发展格局中也将多有反映。因此,区域经济必须适应发展新常态,推出打破地区封锁和利益藩篱的一系列具体政策,要在深化区域改革方面有新思维,在重点区域战略推进上有新思路,在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方面有新考量。

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通常为来年的工作部署与发展思路定调,其内容与精神也将贯穿到来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最引国内外观察家们所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出台了许多新文件、新政策、新思路,在改革、开放和发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获得了国内外学术界乃至国内社会大众普遍好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凝聚了党中央领导集体对下一年度经济发展的精心思考。

区域经济必须适应发展新常态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文件看,新常态在全国整体经济发展中表现出来,也必然在区域层面有所表现。比如,大部分地区面临较大经济下行压力,经济发展冷热不均,差异较大;相当多地区存在着投资、消费、出口三方面需求不足的现实,寻求新动力成为各地普遍的政府目标与企业追求;多数地区经济增长还依赖于数量扩张,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都不是很高,经济转型升级较为缓慢,技术创新还没有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环境污染与广大居民对绿水蓝天的期盼还有一定差距,“APEC蓝”成为不少区域大众的新期待;产能过剩的矛盾在各个地区都有表现,成为经济发展的现实压力。换句话说,经济发展减速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消化期描述的诸多矛盾,在各地区经济发展格局中多有反映。

当前,学术界围绕着2015年经济增长速度存在着不同的看法。第一种观点认为,经济还可以较长时期维持7%—8%速度甚至8%以上的速度,这是因为中国经济的资源禀赋与比较优势可以支撑较高速度;第二种观点认为,中国经济曾经有过的高速度已成为过去,因体制机制和内外环境,适当向下修正增长速度不可避免。笔者以为,第二种观点论据可信,举措可行,符合我国发展客观实际。从学术研究角度看,第一种观点属于趋势推断型,就是沿用以往长期变化轨迹对未来经济走向进行趋势性推论;第二种观点属于问题导向型,就是认为庞大的地方债务、比较严重的经济泡沫、较高的经济杠杆支撑、突出的产能过剩、较大的环境压力,都对维持快速经济增长构成现实约束,“小车不倒只管推”的平面扩张模式越来越难以持续。如果不作去杠杆、去产能、去泡沫的努力,过度依赖行政命令推动中高速增长只会带来经济风险进一步放大。问题导向意味着“去问题”、“去隐患”而非留存问题、留存隐患。比如,较大幅度减少质量差的地方投融资平台,也伴随着减少难以监管和非透明的信贷放大效应,意味着以往由投融资平台为杠杆获取的GDP数量减少;在产能过剩下把一些低水平的产业小区逐出园区范围,可能导致地方GDP的减少,但也意味着非正常追逐经济总量为目标的地方财政补贴减少。减少经济风险,等同于经济一定程度减速。

坚持问题导向,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大理论创新。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看,中央领导集体认可第二种观点。会议文件多处强调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防范经济风险,意味着“新常态”下发展规律与过去“非常态”下发展规律决然不同。

从逻辑一致性看,中央有关“适应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总体政策意图,在有关“优化经济发展空间结构”部分的论述中充分表现出来。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