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习近平对粮食这么重视?
古往今来,足食都是治国安邦的首善大举。古人讲,民以食为天,“洪范八政,食为政首”。习近平曾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
无论是知青还是县委书记、一省省长还是一国主席,习近平都热衷与钻研农事。他不仅是农业方面的理论专家,著有《中国农村市场化研究》《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曾专门分管地方或全国的农业工作,更是在黄土理摸爬滚打过的实打实的“种地好把式”。
当知青时,15岁的习近平用两年时间过了“劳动关”。延川县常旱,习近平不仅靠种地剩下余粮换钱,还带领乡亲们发展生产,淤地造田,拦河打坝,为村里留下了至今都肥沃的耕地。
可见,习近平从年轻时便跟土地打交道,所以尤其理解种粮不易。
“今年的馍馍能吃上了。”习近平这句充满泥土味的赞叹情真意切,既是感同身受又是高瞻远瞩,话里话外,满满的都是喜悦。
近乡情深:“我们都是种庄稼出身”
习近平对农业、农民、农村有着天然感情的原因,还是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期间,在与镇、村干部和群众座谈时给出的答案最为恰当:因为“我们这些人都是农民出身”,所以才能够“接地气”。
这种对农民的深厚感情一直伴随着他的工作生涯。
在河北正定县任职期间,他总是骑着自行车往乡下跑,深入到老百姓当中拉家常、问寒暖,很快就和大家打成一片,并在调研后及时纠正了高征所购造成了正定农业结构比例失调,让“高产穷县”翻身,走上了承包经营、多元发展的路子,为村民们立了“大功”;在担任福建宁德地委书记时,为跑遍乡村,他经常一连数日坐着吉普车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常常颠得连腰都直不起来,身体力行推行“四下基层”制度;在浙江省工作期间,全面开展了领导干部下访活动,全省各级普遍建立了领导下访的长效机制;现今担任党的总书记后,在全党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农村是他锻炼成长、施展才干的第一个舞台,农民生涯是其人生的一笔丰富财富。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血肉联系,所以习近平在农村考查时,在与农民交流时不折腾,不肤浅也不造作。
去年习近平来到海南玫瑰园,带上了黎族群众的斗笠,今年4月28日,习近平又远赴新疆,维吾尔族主人按照招待贵客的习俗,给他戴上一顶小花帽。在村民阿卜都克尤木·肉孜家,习近平察看起居室、厨房、牛羊圈、果园和农机具,了解一家人生产生活情况。与闻讯而来、挤满院子的村民拉起家常。
7个多月后,习近平又来到江苏。在镇江市丹徒区世业镇卫生院,他在慢病门诊同前来就医的村民魏定瑜亲切交谈,询问看病方便不方便、医疗费用贵不贵、对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满意不满意。还走进村民家厨房里,拧龙头、开冰箱、揭锅盖,夸家里的土豆烧肉“真香!”。
“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因为习近平是“种庄稼出身”,所以和乡亲们才格外有共同语言,才格外精通一门“学问”——那就是如何从小院里、饭桌上、田野中的细节处了解民生、观察中国、检验“三农”工作成效。他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所流露出来的这种浓厚的“农民情结”,也让亿万农民感到一种关怀、一种幸福。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