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歌舞伎(2)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歌舞伎(2)

“东方艺术传统的姊妹花”之一

歌舞伎三字是借用汉字,正名以前原来的意思是“倾斜”,因为表演时有一种奇异的动作。后来给它起了雅号“歌舞伎”:歌,代表 音乐;舞,表示舞蹈;伎,则是表演的技巧的意思。

歌舞伎与能、人形净琉璃并称日本三大国剧。能是起源于14世纪的歌舞剧。自16世纪形成以来,上演至今。能原本是寺院里敬神及祈祷农作物丰收的舞蹈。现在上演的大约有240种,多以佛教思想为背景的。有名的代表作有《原氏物语》、《伊氏物语》。“狂言”是与“能”一起自14世纪发展起来并流传至今的歌舞剧。“能”是以严肃的题材为主,“狂言”则是以搞笑为中心、滑稽的故事情节为其特色。在语言上“能”使用的是出自日本及中国古典的语言,而“狂言”使用的则是口语,多接近于现代的日语口语。保留下来的作品大概有300种,有200种左右至今仍在上演。 

歌舞伎的舞台布景非常讲究

歌舞伎的舞台布景非常讲究

在日本,歌舞伎比任何一种古典戏剧更受欢迎,近几年又产生了不少新的剧本和制作。歌舞伎与中国京剧素有“东方艺术传统的姊妹花”之称。日本歌舞伎曾到中国多次访问演出,还到澳大利亚、加拿大、 美国、埃及等国演出。外国人虽然听不懂它的高度风格化的舞台语言,但它强调戏曲效果的姿势、动作、眼神以及它的摆架子、玩特技和夸张的出场、快速的换装、神奇的转变,这些都是欣赏歌舞伎表演的乐趣所在。

歌舞伎的舞台布景非常讲究,左侧走道为花道,右侧为假花道。既体现日本的花道艺术,又有旋转舞台和升降舞台,千变万化,再配以华丽的舞蹈演出,可谓豪华绚丽。男演员演出的"女形",虚幻妖艳,给人以超脱现实的美,歌舞伎对舞台效果的需求,造就了全世界最早固定设置于剧场的旋转舞台。大型的升降平台主要用作换景之用,小型的升降平台则用来让演员出奇不意地登场或退场。

日本传统国粹文化的代表

在日本传统的文化艺术中,从一度妓女的演艺成为大雅之堂的高尚艺术,非歌舞伎莫数了。它以其独特的集歌、舞、演剧为一身的豪华妖艳的风格,至今已走过了整整400年。经过历史的演变,古典化的歌舞伎已经成为日本传统国粹文化的代表。在历史上以写歌舞伎剧本闻名的日本作家近松门左卫门,被称为日本的莎士比亚,其数十本歌舞伎剧作,成为日本文学史的宝贵遗产。一些歌舞伎演员不断磨练演技,成为名门,至今在日本拥有崇高的社会地位。现在日本著名的歌舞世家有市川团十郎家、松本幸四郎家、中村歌六家、中村歌右卫门家、尾上菊五郎家、市川猿之助家、市川段四郎家、坂东三津五郎家、片冈仁左卫门家、泽村宗十郎家等,这些歌舞伎演出世家对歌舞伎的发扬光大起到了巨大作用。 

日本歌舞伎曾到中国多次访问演出,还到澳大利亚、加拿大、 美国、埃及等国演出

日本歌舞伎曾到中国多次访问演出,还到澳大利亚、加拿大、 美国、埃及等国演出

但是在现在的日本社会,像中国的京剧一样,歌舞伎也面临着如何发展的问题。共通的课题是:理解和观赏歌舞伎的年轻观众越来越少。因此,日本文化艺术界也提出了歌舞伎改革的问题。歌舞伎的名角市川猿之助就成立了"21世纪歌舞伎组",在表演上改革传统的方式,在雨伞和树木等道具的掩护下不断变身,引起观众喝采。这样的改革或许是受到了中国川剧中的变脸的启发。在演出内容上,也出现了很多新的动向,引入《三国志》就是一个例子,这在传统的歌舞伎中是不可想像的。作为日本独有的一种戏剧,歌舞伎在日本已成为重要的无形资产2005年歌舞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代表作名录。

责任编辑:高潮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