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几年来,我国网络上中各种言论都有,这是现实各种思潮涌现在网络上的映射。这些思想既有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可以为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助力的,也有对国家和人民不利,甚至让人思想混乱的。因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并不等于鱼珠混杂滥竽充数。
习总文艺座谈会之时,有网友评价:这是一次与延安文艺座谈会一样,被记入历史史册的一次重要会议。第一次会议是定位,第二次会议是再一次强调:“文艺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这一定位来自于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宗旨,所以两次座谈会一脉相承。网络作家由此从民间正式登上文艺舞台,有了一片天地。因为两位网络作家成名之前的一些经历,另一个名词——“自干五”——也正式从民间被官方承认,光明日报也予以了极高的评价。
纵观历史,从那一个甲午至今,各种思潮在中华大地上都有过实践。这些实践的结果表明:在特定历史环境下,某些思想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一些现实问题,然而如果不随着时代发展、不随着时代进步,这些思想就会很容易被时代所淘汰——所谓的被时代淘汰,实际上也就是被人民群众抛弃。这一现象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后,体现的尤为明显。一个概念被提出,很快被另一个概念所淹没。这是一种时代进步的体现,因为当今时代发展太快,变革无处不在,任何思想如果不变,都无法满足现实需求,就会面临着被淘汰。
在时代大背景之下,“自干五”这个概念起初是因为另外一个被称之为“公知”的群体已无法用逻辑来证明反对他们观点的人都是“五毛”,大多数人依旧迷茫不知所措,而包括体制内一些党员干部在内的另一群人连半毛钱都没见着,只因受不了”公知“的荒谬、抹黑、沉船、推墙、砸锅而对其”扒皮打脸“。在受到了海量无根据的谩骂和指责之时,他们开始自称为“自带干粮的五毛”,即“自干五”。而这些“自带干粮的五毛”也就以“只站对,不站队;人民利益至上;国家利益为重。”的姿态出现。尽管在辟谣、公益帮扶、捍卫国家网络主权、反腐等网络世界的各个方面,“自干五”群体都展现出巨大的能量,但是每个“自干五”个人价值观大方向上看似差不多,但对于一些具体事务的看法却各不相同,使得这个群体又如同一盘散沙一般。可是就是这么个无利益、无组织、无纪律的“三无”群体,顶在了意识形态领域的一线,战斗在了捍卫网络主权的最前线。
有趣的是,关于光明日报的评价,私下与一些“自干五”沟通过,他们对于这样高的评价表示受宠若惊,不敢接受,甚至担心是在捧杀。其实“自干五”们可以坦然受之——因为“自干五”不是水泊梁山的宋江,又不造反,何必以为是在“招安”?正面的评价是国家对于“自干五”的支持和鼓励,不必过渡解读。
然而,有些人将这一评价视为洪水猛兽,还有些人将这一评价当成升官进爵的阶梯,实在有些莫名其妙。把“自干五”当洪水猛兽的人,用现在最流行的话说就是“吃饭砸锅”的人;而把“自干五”当成升官进爵阶梯的人,就是各个时代都不会少的“官迷”。
前者会努力用各种各样的标签来帖在“自干五”身上,例如刻意划出个“左中右”的立场,将“自干五”打上各种足以引人忌惮的烙印;这种行为实际上我们很熟悉,不就是“文革”时期的戴高帽子么?
后者则是努力把“自干五”的标签贴在自己身上,借此来博得虚名有利仕途;话说回来,炒股票还有人想快进快出赚快钱,何况个把无才无德无品的官僚?有句俗话说:“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当“自干五”成为了金字标签的时候,就好比住在深山的富人——自干五是“富人”。而且“自干五”本身就很富有——仅在精神层面。这些精神财富,可以使得“自干五”们积极向上,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在“自干五”心里,绝大多数人并不奢求国家给予什么,只希望国家可以维持社会各阶层流动的通道是畅通的,剩下的部分“自干五”们会通过自己的劳动去解决。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