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热降温”清醒教育的脑子
有民谚调侃曰:博士遍地走,硕士不如狗。极言当前研究生数量之多。话有些刻薄,但近年来研究生招生太多确是事实。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考大学时,全国的本专科招生数量加到一起也就60万左右,而今年的研究生招生规模已经达63万余人。要知道,这二十年来全国的人口基数并没有太大变化,学历的贬值可见一斑。
所谓研究生,顾名思义,当然就是研究学术的学生。如果我们真的有那么多学子热心于学术,神州大地人人搞科研,处处是硅谷、中关村,在高科技方面引领世界潮流那也是好事。但遗憾的是,虽然我们的博士数量已经世界第一,论文数量也世界第一,学术成果还是世界第一,但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却低得可怜。而据说,博士的一半都进入了公务员队伍。
原来,研究生热的原因不是国人都爱学术。“研究生城管”、“研究生门卫”告诉我们,研究生只不过是在就业难的情况之下,被人们当成了求职的敲门砖而已。而对于高校来讲,扩招研究生则成了一条生财之道。当然,把研究生推得水涨船高的,是本科生招生的增加,因为民谚后面还有一句“本科如蝼蚁”。
纵观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发展,用三个词来形容就是“盖楼、扩招、涨学费”,让教育成了压在群众头上的一座大山。但就像增加人民的财富不能靠多印钞票一样,靠大学扩招多发毕业证也难以迅速提高人口的素质。因为多印钞票会造成钞票贬值,多发毕业证会造成学历贬值。大量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毕业,除了学历统计时数字上好看以外,对整个社会学术水平的提升以及人口素质的提高影响并不大。
说高等教育这些年来一直在发烧,毫不为过,现在应该是到了降温的时候了。今年“全国多个省份硕士研究生招生出现未完成计划”,希望下一步就是本科招生计划未完成。把教育的肥皂泡捅破,淘汰一批专业,甚至淘汰一批高校,剩下来的才是货真价实的教育。
考研热降温拐点有助高教回归理性
所谓物极必反。任何一种现象在达到了顶峰之后,势必会回归于合理的状态与区间,一度火爆异常的考研热同样如此,当其达到了历史的峰值之后,接近于拐点而处于降温就无以避免。因而可以说,考研热出现降温拐点是一种必然趋势,只是到来的时间早晚不同而已,对此倒不免大惊小怪。不过,对于长期处于亢奋的中国高等教育来说,若不能摆脱由此形成的路径依赖,那么就会面临无所适从的境地。
在高等教育产业疯狂扩张的黄金时期,在文凭贬值的大背景下,考研热也就应势而生。前不久,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在南开大学承办的中国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2014年国际论坛上发表演讲指出,自1981年我国学位制度建立以来,30多年间共培养博士研究生49万人,硕士研究生426万人,其中近5年培养的研究生约占培养总量的50%。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