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考研热”降温看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4)

由“考研热”降温看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4)

硕士研究生由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天之骄子”,滑落为现在就业的“弃子”,其实就是这些年来高等教育产业运作和盲目发展求大的必然结果。不仅很多软硬件都不具备的普通高校竭力大搞硕士研究生教育大跃进,一些“985工程”国家重点大学也热衷于在没有实质竞争力的专业里大干快上。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一种非常荒唐的恶性循环:本科生找不到工作,考研;考研找不到工作,考博;考博找不到工作,读博士后;博士后出站找不到与专业匹配的工作,最终只能为了“吃饭”而放弃专业。这无疑是一种非常严重的教育浪费。

展开来说,今天我们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实际上是“非精英化的”,几乎没有毕不了业的研究生,不达标的硕士研究生和研究生导师泛滥。此外,比学术学位难度低很多的专业学位这两三年的不断扩招,也会进一步加剧这种危险的状况。

要改变这一现状,应逐渐减少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计划,强化硕士研究生的入口和出口把关,加强过程管理,并坚决淘汰不合格的研究生学位授予点。“考研热”降温不啻再次提醒,高等教育首先需要确保硕士研究生产出与社会的实际需求基本一致,包括数量上一致和质量上一致,从整体上切实提高研究生教育的水平,让硕士研究生教育回归“精英化”。

【启示与思考】

2015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总量将达到史无前例的749万左右,毕业人数再创新高,就业创业工作任务十分艰巨。但研究生报名人数却持续下跌,这无疑传递出一个信息:在绝对生源充足并大幅增长的背景下,报考研究生再也不是就业的救命稻草,而成为主动选择的结果。

对研究生学历不再趋之若鹜,未必是一件坏事。从本质上说,研究生学位培养的是研究型人才,是对某一专业有更深入钻研的理论型教育,以区别于普及型的高等教育。考研之所以热,与社会上存在的“学历崇拜”“人才高消费”有关。如今,社会上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和使用趋于理性,实现了由重学历到重能力的转变,尤其基层用人单位从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高校毕业生,降低学历门槛,把青睐的目光更多地投向了专科生、本科生。因而,高学历的研究生找工作也不像以前那么容易了。研究生就业率是影响研究生招生的重要信号,具有客观的导向性或规律性,研究生的招生只能适应它而不能违背它。由此便不难理解当下考研热的降温。

在一个正常的经济社会,人才培养是具有梯次结构的,尤如一个金字塔,研究生处于塔的上端,研究生面对的主要是科研问题,显然,国家不需要太多的研究生,社会上的用人单位更多需要的是专科生、本科生。前些年,研究生教育“大跃进”,供过于求,违背客观规律,培养过剩,研究生的身价自然“贬值”,昔日的社会“宠儿”风光不再。需要进一步看到的是,前些年的研究生教育宽进宽出,含金量大打折扣,研究生质量不敢恭维。按理说,对质量不合格的研究生应当实施淘汰制度,但我国硕士研究生整体淘汰率不到5%,而在教育相对发达国家,这个数字可能高达30%—50%。如此一来,研究生学历岂能不贬值并成为生源危机的重要原因?还要看到,过多地培养研究生耗费了大量珍贵的教育资源,这不利于实现教育资源的配置平衡与优化。

总之,考研热降温具有内在的客观必然性,这不依任何人、任何单位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只能接受并适应这个必然性和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说,考研热降温也是好事,大可不必为此忧心忡忡。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反倒应当以此为契机,推进研究生教育的深层改革,更好地适应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