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考研热”降温看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3)

由“考研热”降温看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3)

在教育产业化的模式下,研究生一直坚持的是“批量生产”,2012年,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中心完成的“中国研究生教育与学科专业评价”课题显示,2012年全国有30多所高校每年研究生的招生计划和在校生规模都在不断扩大,部分已超过本科生。麦可思发布的2013届毕业生求职压力分析显示,硕士毕业生求职压力大的比例要超过本专科生。有专家指出,研究生就业压力大,最主要的原因是近年来研究生持续扩招所致。本研比例倒挂,研究生质量的注水,导致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一流本科,二流硕士,三流博士”一是国内大学培育的现状,也使得高学历教育被冠以文凭注水,研究生在市场竞争中的弱化,通过一些例子可以佐证:一是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崔向群曾在两会上指出:“现在研究生和以前的中专、大专也没有什么区别了。” 二是一些研究生为了就业而进行整容,一改之前文凭优先的比较优势。如此看来,从供需两个方面都折射出,研究生是到了应当降温的地步。

泡沫化和注水化的研究生教育在市场上竞争削弱,也必然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当教育作为一种投资之后,若是更大和更多的投资,不能带来预期中的回报,那么考研和读研的冲动就会降低,考研热也应会顺势而下。而对于教育界和主管部门来说,也必须对降温热的到来作好准备,看到降温造成的真正原因,不能一味在降低门槛和分数上去实现完成招生计划,而是要寻求教育质量的提高,在培养精品人才上下功夫。只有当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达到了应有标准,并具有了较强的竞争优势,品牌形象被重新塑造和提升之后,供需关系之下的需求才会被重新调动,并保持较为稳定的产业规模和招生数量。

考研热降温拐点的到来,对长期追求数量扩张的中国高等教育来说,未尝不是一个理性回归的契机,也是实现教育改革,重新审视和重视教育质量的节点。随着供需关系的改善和调整,高等教育的市场也将面临更大的竞争与挑战,以质为本的竞争规律和教育内涵,才会得到双重体现和落实。

“考研热”降温警醒研究生教育质量亟须提高

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的再次下降,首先说明大学生已经理性起来了,对于自己考研读研的现实收益与实际付出之间的权衡趋于明智。总的看来,近年来,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情况不佳,甚至还不如本科生,考研读研已经有了一种“得不偿失”的意味,这种结果早晚会反映到考研的数据曲线上来。

一部分硕士研究生的就业为何不如本科生?这个问题直指现有的硕士研究生教育。毋庸讳言,答案首先是硕士研究生的人数实在太多了。人数一多,鱼龙混杂,硕士研究生的整体质量就难以保证。其次,是对硕士研究生的管理“放羊化”,不仅日常学术考评松散,更重要的是硕士研究生毕业的标准也偏低,完全没有把好“最后一关”的意识。这些,使得我国硕士研究生的整体质量令人担忧。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