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理性与村社理性 中国的两大“比较优势”(6)

政府理性与村社理性 中国的两大“比较优势”(6)

而农村内部的社会经济结构也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村社理性正日趋遭受瓦解:新增人口不再分地的法规颁布,农村青年劳动力大规模流出农村,农业人口的老龄化和女性化,这都极大地削弱了农村社区长期存在的能够靠内部化来降低外部风险的机制,以及“三农”对工业化危机的承接能力和社会调节机制。

中国是否还能维护政府理性与村社理性这两个比较优势,已经成为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由于继续加强其理性经济人特征的公司化地方政府推进激进发展主义,农村生产力三要素均因被“农业外部定价”导致大幅度净流出,一方面是史无前例地出现城市化大跃进,另一方面是农村经济基础衰败、“劣绅驱逐良绅”,遂使很多地方已经出现村社理性无效。由此,三农问题及乡村治理困境成为“国家综合性安全”不得不面对的多种挑战之中的“重中之重”。

中国在迈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之后的战略转变之中,将其强政府的经济理性通过深层次改革的整体推进,转变为以加强宏观经济调控、建设生态文明、提供社会公共产品为主的“善治”理性;并且在实施新农村建设战略中,采取“针对村社多边合作的资源注入和有效制度供给”,[27]以此修复、发展村社理性,这是21世纪生态文明时代的要求。多年来从事当代新乡村建设的一批知识分子,以村庄为基本单元在全国范围内一些有条件的农村从事经济、文化、社会的综合性的合作试验,[28]一方面顺应了中国工业化中期之后“以工补农,以城返乡”的政府理性转变的需要,一方面也是冀望于通过干预性试验研究形成对小农村社理性的科学认识。

[参考文献]

[1] 史云贵从政府理性到公共理性[J]社会科学研究,2007,(6):65-70

[2] 李晓经济发展与政府质量[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1):43-44

[3][22][25][26] 温铁军等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1949-2009[M]东方出版社, 2013:1,28,199,199-200.

[4][13][17][18] 温铁军等解读苏南[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1: 提要,1,131-132,18,138

[5] 温铁军百年中国,一波四折[J]读书,2001,(3):4

[6] 何艳现代化视野下人民公社制度的缘起[J]浙江档案,2014,(4):44

[7] 张荣价值理性、工具理性与单位制基础的消解[J]学习与探索,2007,(2),53

[8] 温铁军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142

[9][15] 温铁军“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284,297

[10] Jean Qi, Local State Corporatism: The Organization of Rapid Economic Growth, Ch4, Chinese Rural Industry Takes Off: Incentives for Growth,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1995

[11] 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51

[12] 杨帅,温铁军经济波动、财税体制变迁与土地资源资本化[J]管理世界,2010,(4):35

[14] 玛雅道路自信:中国为什么能[M]中信出版社,2013:序, 2

[16] 何慧丽,程晓蕊,宗世法当代新乡村建设的实践总结及其反思——以开封10年为例[J]开放时代,2014,(4):161-162

[19][20] 徐嘉鸿,贾林州从“村社理性”到“村社制度”[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社会科学版),2014,(3):92-100

[21] 贺雪峰城市化的中国道路[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4:12

[23] 陈靖村社理性:资本下乡与村庄发展——基于皖北T镇两个村庄的对比[J]中国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13,(3):37-39

[24] 何慧丽,小约翰·柯布解构资本全球化霸权,建设后现代生态文明[J]中国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14,(2):27

[27] 温铁军, 董筱丹破解“三农”与“三治”困境,一个新视角[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10,(4):23

[28] 何慧丽,温铁军亟待从村庄层面突破小农困境[J]人民论坛,2014,(7):66-67

责任编辑:艾磊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