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名利场》杂志最近发表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施蒂格利茨撰写的《中国世纪》:“中国经济以拔得头筹之势进入2015年,并很可能长时间执此牛耳,即使不能永久保持。中国已回到它在人类历史上大多数时间里所占据的位置。”
事实上,关于中国经济的“头筹”一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去年10月曾发布了一组数据并宣称,中国2014年GDP预计达17.6万亿美元,超过美国的17.4万亿美元,从而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不仅如此,IMF还预计,到2019年,中国经济规模将超过美国20%。
尽管IMF的数据基于购买力平价计算得出,在经济学界并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同,但中国经济的强势却是不容否认的。关键是中国经济能否真正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引擎,在新一年复杂的世界经济趋势下,中国经济将如何引领世界?
聚焦国际经济形势,复旦大学在近日也发布了一篇报告,题为《失衡与重构:2014复旦国际战略报告》,回顾2014年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更是对新一年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对话”报告的几位撰写者,我们试图解答“中国经济如何影响、引领世界”。
对话
宋国友(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
中美双核已成世界经济“新常态”
刚刚过去的2014年,按照GDP 总量计算,新兴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基本上分别占据世界经济版图的“半壁江山”。而在新兴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内部,中国和美国又是两大主力,其经济无论是GDP规模还是增长率,领先优势均较为明显。
世界经济增长的中美双核
记者(以下简称“记”):因为有了过去这一年中美经济的强势表现,“世界经济由此进入双核驱动的时代”似乎成为业界比较认同的观点。您觉得如何理解这一个“双核时代”,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宋国友(以下简称“宋”):中国和美国是全球两大经济体,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最直观的可通过GDP来考量。
按照汇率法计算,2014年中国和美国GDP分别占全球的13%和22%。两者相加,超过全球经济总量三分之一。
如果按照 IMF 倡导的购买力平价法计算,中国GDP与美国GDP 接近,占全球GDP比重分别约为16%,中国略高一点。两者相加,占全球经济总量大致也在三分之一。
要说“驱动”,即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而言,2014年中美两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总贡献要接近60%。
记:GDP 规模确实很有说服力,但这已是过去的一年。未来的驱动力如何体现?
宋:经济增长速度,更能代表一个经济体的活力。
从经济增长速度看,2014年中国和美国分别领跑新兴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在新兴经济体内部,中国GDP增长率为7%以上,超过印度、巴西和俄罗斯等金砖国家。在发达经济体内部,美国的经济增长率也超过2.2%,大大优于欧盟和日本。事实上,欧盟和日本的经济速度均不到1%,延续金融危机以来的颓势。
在未来,中国和美国的发展速度仍然要快于同类国家。美国消费者信心提升,消费稳定增长,2015年有望实现3%以上的经济增长。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进程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保持7%的经济增长速度问题也不会太大。
总量的优势,加上经济增长速度的优势,不断拉大中、美与第三大经济体的差距,巩固并扩大了中国和美国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记:除了这些重要的经济指标,中美双核的地位,是否也体现在具体的经济领域中?
宋:这是一定的。从国际贸易看,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货物出口市场,超过120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是中国。美国则是全球最大的进口市场,并且贡献了全球最大的贸易逆差。从投资领域看,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直接投资吸收国,对外投资总量也位居三甲。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对外投资国,吸收直接投资全球第二。在能源领域,中美同样是全球最大的两个消费者,塑造着国际能源需求格局。在制造业领域,中美是全球最大的工业大国,成为全球工业体系的枢纽环节。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