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好邻居”到“好伙伴”模式
记:如果把“东盟方式”看成是“好邻居模式”,那么那些专注规则统一的跨区域合作就属于“好伙伴模式”。对于中国而言,面临新一轮的亚太区域经济合作,在坚持“好邻居模式”同时如何理性看待“好伙伴模式”?
贺:随着TPP、TTIP谈判加速推进,世界各主要经济体之间的跨区域合作和机制化建设正在不断加强,传统跨区域合作阶段存在的“缺失之环”正被渐渐补上。为此,中国有必要在继续“经营”区域和周边的同时,着力加强与志同道合国家合作的制度化建设。
事实上,在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等集团中,中国已经有了有益尝试,在贸易便利化等务实合作中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中国周边,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规划呼之欲出,400亿美元的丝路基金也已亮相。在亚太域内,去年10月24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落户北京,与传统的亚洲开放银行以及其他国际和地区发展援助机构形成了良性的互补。在全球,随着金砖国家务实合作的稳步推进,金砖发展银行将于今年在上海实质性启动。金砖国家应急储备基金也已迈上征程。
今后,如何拓展议题的广度和深度,如何提高规则制定和规制统合的共同意愿,如何加强规则的执行效力及其“外溢效应”,都将成为中国在亚太跨区域合作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记:在亚太经济合作一系列新的态势下,中国应该怎样做?
贺:中国在新一轮亚太经济合作中,不但要展现大国风范,更要有进取精神,尤其增强自身在议程设置和规则制定方面的能力,不亦步亦趋,避免一味防御,改变规则“被动接受者”的地位。
一方面,中国要对已有的合作倡议持开放的心态,多做建设性的事。通过对话、协商和信息共享,增加合作方之间彼此的透明度,减少战略猜忌。在此基础上加强对“最佳实践”的相互学习,如通过APEC和东亚峰会连接TPP与RCEP,通过欧亚会议连接TTIP与RCEP,甚至在WTO内部倡导建立某种形式的交流机制。另一方面,中国也要积极考虑在条件成熟时加入若干个已有的亚太跨区域合作机制,或建立新的机制。其实这两方面同样是中国外交构筑“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在多边贸易谈判陷入僵局的背景下,如何推动双边和地区层次的一体化深入向前发展,成为中国未来对外经济合作的首要内容。中国则应正视TPP等新一轮区域合作与一体化谈判的积极意义。即便在短期内不加入TPP,日后在RCEP及其他自贸区谈判中,中国也无法回避此类问题。这就要求中国做好对TPP 等新型区域和跨区域合作机制发展趋势的研究,尽早完成国内深化改革和加速开放的制度性积累。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