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法国讽刺杂志《查理周刊》编辑部遭恐怖袭击,造成至少12人死亡,多人受伤。近年来,法国频遭小规模恐怖袭击,造成此次如此伤亡的恐怖袭击比较罕见。法国作为欧洲大国,国内安全相对无虞,此番遭此横祸,具有复杂的国内和国际背景,既是长期以来国内主流价值观与伊斯兰价值观格格不入的结果,同时也与近期国际恐怖组织肆虐相关。
深度认识此次法国遭袭事件,应注意国际社会的两大气候。一是整个欧洲安全形势有趋紧之势,而恐怖袭击是塑造这一趋势的源头之一。近年来,欧洲很多城市频遭恐怖袭击,从伦敦、马德里,到奥斯陆,再到今天的巴黎,恐怖袭击的阴霾盘旋在欧洲上空,始终未消散。因此,从欧洲这个更为宽泛的视角看,巴黎遭袭是欧洲遭遇恐怖袭击又一案例,法国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安全岛”。
二是以伊斯兰国为代表的恐怖组织的崛起,标志着国际恐怖组织活动进入新一轮活跃期。2014年6月,伊斯兰国在伊拉克攻城略地,掀起恐怖袭击风暴。欧洲国家在打击恐怖组织上扮演了重要角色,诸多国家加入以美国为主导的反IS(伊斯兰国英文简称)联盟,以英国、法国为代表的一些欧洲国家甚至加入空袭伊斯兰国的行列。在这种背景下,极端组织对欧洲国家极为仇视,在极端组织中汇聚对欧洲国家的报复情绪,易陷入以暴制暴的漩涡,在欧洲本土搞袭击无疑是最好、最有效的反击举措。并且,在中东的恐怖组织中夹杂为数不少的欧洲人,他们有的握有欧洲国家护照,可自由游走于中东和欧洲之间,完全有条件以合法的身份回流欧洲从事非法的恐怖袭击。
在这两大气候背景下,再看发生在巴黎的恐怖袭击。从法国自身看,它是欧洲穆斯林最多的国家,6500万人口中,穆斯林人口占有500万。鉴于法国与非洲国家间的历史渊源,法国穆斯林大多来自于北非,是北非国家的穆斯林后裔。但占法国人口1/13的穆斯林处于法国社会的边缘,一直未能融入主流社会,属于法国的弱势群体或被忽视的群体。造成这种局面在于价值观的错位,西方价值观和伊斯兰价值观处于平行状态,未能很好地相互包容,而是以排斥甚至敌对的眼光互视。法国社会存在浓烈的“伊斯兰恐惧症”,丑化甚至妖魔化穆斯林现象较为常见,这也为《查理周刊》出版嘲讽穆斯林作品提供土壤,将伊斯兰教信仰的真神拟人化,并施以嘲讽,迎合部分法国民众的心理。同样,生活在法国的穆斯林也虔诚地守护着信仰的思想阵地,不愿过多地融入法国主流价值观。就这样,在法国这两种价值观一直未找到互融和谐之道。价值观上的碰撞,随之而来的是行为上的碰撞甚至敌视,这是自然的逻辑延伸。尽管法国是文明国家,但在处理国内两种价值观冲突上无有效的治理举措,中东阿拉伯、北非移民与主流社会之间存在较深的隔阂。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