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岁男孩拾荒救父:幸福像花儿一样!
本就不宽裕的家庭,在父亲被确诊患有白血病的噩运后,该何去何从?父亲莫文锋面对60多万元的治疗费时做出的选择只有两个字:弃疗。若不是亲身经历,恐怕很难想象一个父亲做出如此决定时的艰难。放弃治疗也就意味着等待死亡的降临,上有年迈的老人,下有尚未成年的子女,本该挑着家庭重担前行的父亲面对病魔只能束手无策,60多万对于这样的家庭恐怕是个天文数字,无法承受巨额费用的父亲或许唯一能够选择的就是放弃了。相信人们对生命的渴望都是一样的,堂堂一家之主的莫文锋亦是如此。
可10岁的儿子小熠知道父亲的选择后,哭着求父亲回医院治病:“不要这样,不能没有爸爸,医药费我赚”。或许旁人只是觉得这句话就像是童话一样美丽而已,想要实现太难。一面是孩子的天真,一面是孩子对父亲深厚的情感,听着这样的话从一个10岁孩子的口中说出,已是泪流满面。谁也没有想到,从此以后的小熠像是变了一个人,不但上学之余忙着做家务事而且利用周末拾荒来换取领钱为父亲补贴“治疗费”。莫文锋正是在儿子的“倔强”鼓励下选择了去医院治疗,当他接到儿子寄来的41元“救命钱”时只觉得“幸福得想哭”!
幸福得想哭,多么有爱的一对父子,多么让人感动的一个家庭。我们不仅想问,幸福到底是什么?有人也许会说,有钱、有地位就是幸福,有房子、有豪车才能幸福,可这不会让人们感动。人们对幸福的定义太多了,但始终都离不开一个字,那就是爱!如果没有爱,幸福从何而来?年仅10岁的小熠坚持要父亲回到医院接受治疗,因为他深深的爱着自己的父亲,不愿承受失去父亲的痛苦。父亲在儿子的鼓励下重新选择回到医院,因为他爱着自己的家人,也被儿子的爱所深深地感动着。爱串联起来一个家庭,也温暖了这个家庭。
看着这样的故事,我们感动着,被他们的爱所温暖着。社会需要这样的爱,需要更多无私的帮助与鼓励,就像歌词里唱的那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那些默默地为这个家庭捐去善款的人们,他们也很幸福,因为他们将爱心献给了这对有爱的父子。是的,爱有种特别的功能,那就是传递,传递一片,温暖一片。蛋糕店店主陈女士不但有爱,而且选择献出爱心的方式令人称赞。让小熠利用周末时间到蛋糕店勤工俭学,用自己的双手和能力来为父亲继续提供“救命钱”,不但献出了爱心,更是给小熠提供了一个锻炼的机会。
相信这样的好心人还有很多,也相信小熠和他的家庭会渡过难关。小熠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感动,而是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爱,书写了何为爱。陈女士们带给我们的也不仅仅是温暖,而是用行动告诉人们爱是能够传递的,有爱才更幸福。想要告诉小熠,其实幸福并不是什么奢侈品,因为他像花儿一样围绕在你身边。
10岁男孩拾荒为父筹药费 救助制度呢
父亲身患白血病,母亲陪护父亲。沉重的家庭负担过早地落在莫双熠幼小的肩膀上。年仅10岁的莫双熠不仅包揽了家务,还通过捡拾废品为父亲筹集手术费。孩子的懂事让人感动,这个家庭的不幸让人唏嘘。诚然,我们可以将此解释为个别现象,不能据此否定相关救助政策与保障制度,但是这样的个案有许多让人思考的地方。
10岁的孩子支撑破碎的家令人感伤,媒体报道以后,社会无疑应该伸出爱心之手,通过政府与社会的帮助,或许能帮助这个不幸的家庭慢慢走出困境。但是个案帮扶只能解决个案问题,如果没有完善的救助机制作支撑,即使一个两个不幸的家庭获得了同情与救助,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面对更多因病致贫的家庭、无钱治病的患者,又该怎么办呢?
因此,白血病患者医疗费没有着落,10岁孩子早当家,实际上扯出了医疗体制与救助机制不完善,普通群众无钱看病的沉重话题。面对无钱治病的残酷现实,普通百姓力不从心、深感无奈。
事实上,现有的城镇医疗保险制度与新农合医保是一种低水平、广覆盖的互助医疗模式,报销比例并不高,很难解决患者身患重大疾病的问题。正如某基层医院院长所言,“脱贫三五年,一病回从前”。司空见惯的生活困境背后,隐伏着不可忽视的社会危机。大多数百姓家庭经济能力十分脆弱,根本没有抵御意外事件和重大疾病折腾的能力。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对此,社会应该伸出爱心之手,政府更应该有所反思,有所行动。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完善相关政策措施,降低医疗费用,给公众提供低价优质的公共医疗产品,实现医疗保障全覆盖,提高大病医保报销比例,为民众看病兜底,显得十分重要。
来自国家卫计委的消息说:我国将逐步减少个人承担看病费用的比例,计划到“十二五”末,将个人承担看病费用的比例降至30%以下,力争达到国际水平。但是我认为,像贫困农民犯罪保命、慈母跪爬为女儿筹药费、农妇剖腹自救、农民自锯病腿、10岁孩子捡废品给父亲治病,这样的案例就是一条条深刻的医改建言。国家卫计委等部门完善医改政策,地方政府对弱势群体医疗问题体现责任担当,给予更多财力支持,民众拭目以待。
《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已经生效。关注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按照法规的要求,前移社会救助窗口,提高社会救助水平,补齐大病救助医疗短板,让遇到特殊困难的低收入群众依法享有救助服务,帮助更多重病患者、苦难家庭渡过难关,让弱势群体真正感受到病有所医、难有所帮,检验着政府的责任担当与民生温度。事实上,政府压缩形象工程与“三公”消费,减少奢侈浪费,拿出更多资金充实社会救助基金与医保基金,并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