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大时代的风险防控意识

新常态:大时代的风险防控意识

辞旧迎新,上海外滩发生踩踏事件,一系列善后处置,难度也是可想而知的。由于伤亡人员多为大学生年龄段,按理说这部分人群受教育程度比较高——反思上海外滩踩踏事故,可见我们的有关教育并没有产生足以抵御灾难的正能量,安全教育亟待增强。

反思一:全社会都要增强风险意识

我们现在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期,同时也是一个高风险时期,既遭遇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所谓非传统安全问题,还有由于历史、国情和发展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特殊性:人口规模大、密度高,风险杀伤力大,抗风险能力也比较弱;各种流动性叠加促使风险交织容易产生连锁效应;个人、阶层和社会共同体之间的信任程度比较低,合作意愿也不强;政府权力过于集中,社会力量的作用还不明显,风险责任分担体制尚未建立起来。遇到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或安全事件,对于居民集中的地方,公共设施硬件短缺技术手段不强,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造成的破坏尤为巨大。

现代意义上的风险,人为造成的危害大大超过了自然风险的危害,人们追求效率、快节奏和寻求刺激的生产生活方式也随时随处隐藏着风险。对于上海这个流动人口已达四成的超大规模都市,条条块块,纵横交错,人流、密度、交通形成严峻的环境压力,以及经常性大型集会活动,稍有不慎,各种隐患就可能转变为灾难。因此,安全这根弦要始终绷得紧紧的,松懈不得!

风险治理对我们是一个要引起高度重视的挑战。安全事件一旦发生,政府必须采取主动,及时披露信息,帮助公众稳定情绪,这样才有助于对事件的客观认识和准确评估,并决定怎样采取进一步行动。政府如何增强化解危机的本领,民众如何在应对风险中保持良好心态,遵守行为规范,是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实现公共福祉的治理之道。但是,从这次外滩踩踏事件看,对于不期而至的社会风险,人们还没有很好的心理准备和体制准备。

反思二:学习别人化险为夷的本领

现代安全事件,往往具有几个明显特征:一是大面积,类似核泄漏、埃博拉病毒这样的风险跨地区传播,迅速蔓延开来,甚至造成世界性的恐慌。二是“一视同仁”,安全事件所涉及的范围,没有人可以幸免,其影响通过现代传播手段迅速放大,还会造成次生危害。三是突发性,人们对潜在的风险知之甚少,而现有的保险手段又无法加以覆盖,有些避险措施本身也可能包含新的风险,在不知不觉酝酿中突然爆发。四是复合性,有的安全事件,由于处置不力或引发后遗症,还会转变为政治风险。而我们现行教育传播体系中很少有这方面的知识内容及其应对办法。

安全教育要融入不同层次的各门学科,特别是通识类、修养类课程的教学,这是一个崭新的课题。社区教育活动也应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安全意识,以及面对危险时的应急能力。公众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有关风险的了解,增强可能遭遇风险的心理承受度及预防处理突发事件的手段储备。

近年来,海内外对公共安全事件加强了防范,也有不少可圈可点的经验。多年前中国香港兰桂坊跨年踩踏事件后形成的措施一直沿用至今,主要是大型集会活动预估人数规模、采用单向疏导及出入口分流、设立警务观察站、提供急救设施。10年前英国成功应对伦敦附近的油库大爆炸,政府、社会组织闻风而动,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没有造成一例伤亡。信息透明很重要,让公众即时知道身处什么险境,如何服从指挥,如何选择脱险,公众就不会惊惶失措、无所适从,进而较好地避免了社会恐慌。这些都很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借鉴。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