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新常态下我国宏观金融调控问题探讨

天津:新常态下我国宏观金融调控问题探讨

摘要:金融发展能够通过资本积累机制、资源配置机制、技术创新机制等影响经济结构和引导生产要素流动,推动区域内产业结构调整和公共资源合理布局。因此,我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需要金融业的大力支持。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提出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新变化,充分展现了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处变不惊的决策定力,对今后我国经济增长和宏观经济政策选择将产生重要影响。如何在新常态的背景下进一步提升我国宏观金融调控水平,对于充分发挥金融的现代经济核心和经济运行血脉作用,更好地服务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 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一)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高储蓄率。二是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推进。三是经济全球化趋势。四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入推进。

在看到难得历史机遇的同时,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四个方面的严峻挑战。

一是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

二是资源环境制约。资源环境因素已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产生的负面效应将会抵消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

三是经济结构失衡。从中国过去十年的情况分析,从产业结构角度上看,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产能严重过剩,而服务业产能却明显不足,整个结构还处在以二产主导,三产发展不足,一产基础比较薄弱的阶段。从需求结构上看,投资和出口增长较快,消费占比不断降低,三驾马车的协同拉动作用发挥不够均衡。

四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化问题。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一波三折,对我国经济影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既增加了我国出口的不确定性,也会对跨境资金流动、人民币汇率、大宗商品价格等产生影响,甚至带来潜在风险。

(二)新常态下我国金融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新常态下我国金融业机遇与挑战并存。当前,我国金融业发展面临三个机遇。一是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金融业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并保持较高的增长势头,为今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二是我国人民币国际化、自贸区建设等金融开放进程进一步加快,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等方面的创新不断深化,为我国金融融入国际化,参与国际竞争,提高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提供了有利条件。三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等一系列全面深化金融改革的政策措施,有助于进一步推进金融改革创新。

同时,受内需减弱、房地产市场调整和产能过剩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实体经济存在的问题开始向金融领域传导,金融风险出现一定程度的扩散和蔓延,特别是受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体制机制尚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经济结构调整、企业转型升级进程中的金融风险开始显现,突出体现为社会融资需求结构性低迷,商业银行资金来源趋紧,负债成本高企,利润增速下降,不良贷款出现“双升”,经营压力明显加剧,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房地产企业、科技型企业等企业和领域资金链紧张,跨市场、跨行业金融风险有所集聚,金融风险防范压力上升,对于保持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和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在新的形势下我国金融业要一方面积极推动金融融入国际化,实现与国际市场接轨,加快自身发展;另一方面要注重实现有限风险,使风险保持在可控水平,确保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