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新常态下我国宏观金融调控问题探讨(2)

天津:新常态下我国宏观金融调控问题探讨(2)

摘要:金融发展能够通过资本积累机制、资源配置机制、技术创新机制等影响经济结构和引导生产要素流动,推动区域内产业结构调整和公共资源合理布局。因此,我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需要金融业的大力支持。

2 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发展的金融诉求

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催生了四个方面的金融诉求:

(一)支持经济转型发展。从国际经验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型工业化国家,无一不是在转型升级中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加之生产要素成本上升,这种以扩大工业规模为主,粗放型的、外延型的增长模式已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源、环境约束,难以持续。

理论与实证研究表明,金融发展能够通过资本积累机制、资源配置机制、技术创新机制等影响经济结构和引导生产要素流动,推动区域内产业结构调整和公共资源合理布局。因此,我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需要金融业的大力支持。一方面,要扩大金融业规模,因为金融业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以金融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结构,使金融资源向优先发展、重点发展的领域或行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民生工程、自主创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项目倾斜,推动投资结构合理调整。

(二)加快商业银行转型发展步伐。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引入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在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和环节,从金融层面来看,就是要推进要素价格改革,即利率和汇率市场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以及各方面条件的不断成熟,存款利率放开管制进程必将加快。

一般来说,利率市场化将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产生较大影响,单一依靠利差收入的传统盈利模式将会受到冲击,这不仅会削弱银行的盈利能力,而且可能会影响银行自有资本率,进而造成系统性金融风险。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最直接的挑战是对贷款定价的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的考验,从目前情况看,多数商业银行还无法做到分客户、分产品的定价,还未达到精细化管理的程度。因此,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约束条件和经营环境将会发生重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迫切需要转型发展,通过管理、服务、产品、渠道、客户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增强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跟进与适应能力。

(三)推动化解过剩产能。近年来,一些行业由于盲目扩张、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生产能力严重过剩,成为影响我国经济运行的突出问题,影响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创新驱动战略实施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2013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确定了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和船舶五大严重产能过剩行业并对未来五年化解产能过剩工作进行了规划。化解过剩产能要求金融机构加快信贷结构调整步伐,既要严格控制产能过剩行业贷款规模,也要创新服务方式支持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兼并重组和转型发展。

(四)加强金融风险防范。金融风险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密切相关。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三期叠加阶段,经济增长正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经济增速放缓进一步加大了金融风险,2014年二季度末我国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05%、1.00%、0.99%、1.72%和0.59%,与一季度末相比均呈上升趋势。同时,随着化解过剩产能力度的加大,产能过剩行业潜在的信贷风险也在逐步显现:一是受市场环境和化解过剩产能的影响,企业赢利空间压缩,还贷压力增大;二是随着环保标准的提高,抵押物面临贬值风险,影响信贷资产安全;三是风险向上下游企业传导,直接对这些企业的信贷安全产生影响。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