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的金融改革(2)

新常态下的金融改革(2)

汇率。通过这些年的调整已经接近均衡水平,有几个观察角度,在外汇市场上,外汇当局是不是频繁的出现,是不是非常强地把汇率往某个方向引导,如果是,那么汇率市场化、弹性化是不够的,如果不是汇率已经接近均衡水平了,我认为已经接近均衡水平了。中国恰恰在利率改革上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

收益率曲线。我们要创造一个无风险,按期限排列的平滑的曲线,为我们全社会的投资、存款、贷款、金融活动提供基准。现在我们已经具备了收益率曲线,但是还需要完善,至于收益率曲线是基于国债市场形成的,还是基于银行间的市场形成的,还是基于混合技术形成的,争论不休。

第二,为金融市场的运行要提供基准。为金融体系提供一种机制,能够稳定的提供长期资金,提供权益性资金。中国到现在是不缺乏资金的,中国从1994年开始就是一个储蓄过剩的国家,是不可能短缺的,如果有短缺也是体制、机制上扭曲了它,资金是不缺的。缺是的什么?第一,缺长期资金。中国经济还在发展过程中,要投资,就要有城市化、工业化,无论是哪个“化”,都需要长期资金,但中国从筹集资金来说筹集的都是短资,平均算一下是两年多,但是资金使用平均是四年。所以,金融改革就是要扭转资源错配。现在都是长期资金,而长期资金的不足会给商业银行造成非常大的风险。商业银行理论上不能发放中长期贷款,但我们已经发了60%,潜在的都是风险,因此长期资金的筹集是一个大问题,所以我们需要把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任务落在实处,不要落在口头上。从上个世纪一直到现在,投资所占市场比重持续下降,不能再继续下去了。我们要把它成为直接融资的工具,债券发展得很快,但是中国债券是A银行发,B银行买,绕来绕去变成一个间接公式,所以要把以企业作为债务人发行信用债券;现在我们还需要发展长期资金的机构,要发展开发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按照三中全会精神,尝试建立面向住房市场的住房金融机构,面向城市基础设施的基础设施机构。这样我们才能把期限结构扭过来。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个金融机构,在目前体制下,当非金融机构拿到资金时就变成负债了,我们要发展权益类的公益机制,更重要的是放开民间金融,破除从解放初期就开始的国家信用短期。

第三,需要解决降低债务率和杠杆率的问题。中国的债务率、杠杆率在结构上没问题,但是总量上有两大问题:第一,企业负债率过高。中国没有自己的自由资金筹集机制,没有在资本市场上持续不断的筹集机制,这些机制都是阻隔;第二,地方政府负债率。中央经济工作会六条改革任务里面有一个债务危机,这个危机很严重。

各级政府,尤其到县级政府的资产负债表严重不平衡,债务率非常高。如果说经济下行,如果说房地产不行,如果说城镇化转型,那么传统筹集资金还款机制就受到阻隔,问题会更加突出,所以,我们必须解决好企业债务率过高和地方政府负债率过高的问题。

第四,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开放型经济体的目标。

三个阻碍:第一,资本账户没有完全开放;第二,人民币没有完全兑换;第三,人民币没有国际化。现在主要的资本项目开放,就是两个向内,三个向外:两个向内,非居民用外币投资于人民币定值的债券,投资于人民币定值的股票是受到限制的,下一步应该放开。人民币投资于外币定值的股票和资产。人民币可兑换的问题,人民币兑换其实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情,需要制度清算,而且设施也需要进一步建设。最后,国际化的问题。我的主张是这个问题不要涨落得太厉害。我们可以避免货币种类的筹备,债务、债权,因为定值种类不同,可能有错配的问题,有利于中国企业走出去,但是本身也有弊端,因为它会使得发生在世界上各个角落的事情都会影响货币政策——“人在家中坐,货币从天上来”。我们必须承担中国的国际义务,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义务。所以美国从来没有说过国际化,所以我们也要稳步推进,静观其变是应有的态度。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