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的金融改革

新常态下的金融改革

在近日召开的以“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中国”为题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2014年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李扬就新常态下的金融改革做了现场演讲,他认为要抓住两个要点:一个是新常态,一个是金融改革。

实录如下:

对新常态问题提出几点:一要认识新常态,二要适应新常态,三要引领新常态。

引领新常态的提法是在中央经济会议上第一次提出的。这个提法非常有意思,其实是告诉我们,新常态也许是一个愿景,希望从原来的数量型、外延型、粗放型的增长到提高质量效益的新水平上。

但是这个愿景并不能自然实现,要达到新常态的目标,必须努力引领,而引领最主要的措施就是改革,所以把新常态这样一个重大历史阶段的主要任务放在改革上,因此改革任务重。

今天只就金融改革说一点看法。

金融改革,从改革开放以来就没有停过,而且成效卓著。改革初期,中国只有中国人民银行一家银行,今天体系已经非常完善,金融指标已经在全球领先。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也比较长,上海证券交易所最近几天的交易量是世界第一,这些是足以让我们自傲的一些成就。

但是面向新常态,面向一个更高的要求,就发现金融体系有诸多缺陷。这些缺陷可能会妨碍我们向新常态的愿景发展。

所以下一步的金融改革就应当着力于去克服这些缺陷。我们对金融改革曾经有很多的阐述,最新的目标是让金融充分发挥它的功能,在引导资源配置上的功能,实现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目标。

经过三十余年卓越有成效的改革,金融体制当中还有哪些缺陷阻止我们迈向更高的平台?

主要集中在六个方面,第一,我们已经有非常完备的体系,但是整个金融运行的基准是不牢靠的。所谓三个基准:利率、汇率、收益率曲线。利率还没有市场化,汇率没有常态化,收益率曲线还没有形成。这三个率还没有实现市场化,还没有达到均衡。我们有理由怀疑过去几十年里由金融引导的资源配置有可能是扭曲的,因此下一步的目标是三个基准的完善。

对于利率,中央银行已经有了一个时间表,但是从智库这个角度来看,除了放开存款和管制之外,还有几个问题需要关注:创造条件让所有的金融产品交易起来,金融市场化的要义是交易,而不说定量多高。当在交易中无数次交易和无数次试错,达到我们宏观利率水平的运行曲线上,达到从长到短的不间断的完善。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中央银行掌控的四个利率必须市场化。现在他们改别人,而自己手头的利率其实是一个行政确定并且通过行政手段予以贯彻的利率,这不是市场化。利率的风险结构、期限结构必须由市场决定,调控必须通过市场化手段。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