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农民利益是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的灵魂
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从目前我国城镇化发展要求来看,人的问题主要是农民问题。有以下三个着力点。
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应抓紧进行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明确农民与集体之间的法律关系,探索建立农民与集体之间就集体土地收益的分配制度。让农民带着土地进城,使农民离开土地仍然可以持有一定的收益权,并可以合法转让,顺利实现劳动力流动和土地流转。对在城镇落户的农民,根据本人意愿,保留其土地经营权,允许其依法经营和有偿转让。应进一步发展有形的土地市场,为农地市场交易搭建平台,逐步组建各县乡联网的土地交易中心。在这一点上,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的成功经验值得推广。开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管理系统”,进行地块信息查询统计,实现了承包地块、面积、合同、证书四到户,地块标注精确直观;加大服务力度,提升服务水平,积极进行土地流转信息收集、发布及流转合同鉴证工作,扩大土地流转规模,从而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推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政府通过制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制度、与农商行达成风险补偿协议等提高抵押面积,扩大贷款额度,切实破解农村融资难的资金瓶颈问题,有效拉动农民增产增收。
依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就我省而言,一是依托装备制造业、高加工度原材料工业等传统产业,构筑优势产业集群,拉长产业链条,将低技术含量和低技术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生产环节向中小城镇转移,为进城农民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二是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大力拓展绿色就业空间。引导和鼓励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微型企业加快转型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三是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在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稳定城镇就业方面的促进作用,在中小城镇鼓励发展传统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和生产者服务业,为农村劳动者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农民就业竞争力。应高度重视农村职业教育,特别是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设,提升其就业竞争力。一是整合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资源,支持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优化配置城乡培训场所、教学设备和实习力量等培训资源,全面整合各渠道的培训资金,提高教育培训资源共享度和利用率。二是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工程。建立多层次就业培训体系,对农村新生劳动力进行系统职业技能培训,对农村务工创业者进行务工创业常识、专业操作技能等短期培训,鼓励已进城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继续教育培训。三是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分担、分级负责”的农民工培训筹资机制。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免费培训,使其得以合理安排;对普及型培训实行全免费,对一般性劳务培训建立完善雇主付费机制,对继续教育和深造型培训构建企业、个人为主体的费用分担机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