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谈: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发展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谈: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发展

1

郝立新

2

艾四林

3

佘双好

访谈嘉宾:

郝立新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工程《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哲学经典著作导读》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

艾四林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工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

佘双好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工程《德育原理》教材编写组主要成员

主持人:本报记者 王斯敏

近日,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围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作出重要部署。《意见》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地位、建设有很多新表述、新要求,其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计划”等明确有力,吹响了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进军号角。本版特邀三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就此发表见解,以期提高认识,推动落实。

主持人:在新形势下,中央文件中着重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重要地位意味着什么,有何战略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郝立新:在社会主义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国家意识形态中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基本的理论支持,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充分体现它的批判性、革命性和创新精神。

高校是传播思想文化的重要场所和主要平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在高校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营造良好的思想文化氛围,促进文化繁荣和学术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主要体现为: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指导作用,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教学中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作用。与此紧密相关,马克思主义理论应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势学科”,必须在师资队伍、教学质量、科研水平、人才培养、资源投入等方面都有进一步提升,要超过或优于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发展的一般水平。这种顶层设计把握了我国高等学校学科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抓住了高校思想文化发展的“牛鼻子”和“软肋”,找准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关键问题,为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提出了指导原则。

艾四林: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国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对象,也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它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但在当前,作为我国整个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中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立时间不长,还处于由大到强的发展阶段,尚未真正成为优势学科。“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计划”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局面,其目标是“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

佘双好: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必要性,应提升到“两个巩固”的战略高度;提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治久安的高度;提升到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的“中国”角度,即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梦、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华文化的视角;提升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高度;提升到我国当前面临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安全的高度。

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地位,向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领域发出了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明确信号,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新的动员令。这表明在今后的学科建设中,必须高举马克思主义理论旗帜,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运用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中国话语发出中国声音。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