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谈: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发展(3)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谈: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发展(3)

主持人:目前看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我国的学术影响力与引领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发展的目标尚存在一定差距。症结何在,怎样提升?

艾四林: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影响力不够,这有多方面原因——在一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立时间短,学科建设尚不够规范,学科边界比较模糊;研究成果在阐释重大基础理论、解决现实问题方面的优势和独特功能尚未完全彰显;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还有待提升。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发挥领航作用,任重道远,需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优先发展学科,重点支持;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话语体系,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科学性;建立面向实践、引导解决重大基础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科学研究机制,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时代性。

郝立新:今天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传统研究相比,在理论和方法上更为符合全球化背景下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我们调研发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在过去十年中取得了突破,但仍然要在两个问题上有清醒的认识。一方面,这十年的创新研究和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在社会意识层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事业的积极反映;另一方面,要认识到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与国际一流学术研究之间的差距,更要有充足的理论自信继续加强理论创新和理论本土化的结合。要通过借鉴与应用国际学术方法和规范,融入全球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话;要通过与经典著作、与当代理论、与时代状况或时代课题的积极对话,加强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现实性和实践性。

值得一提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性和价值性、实践性和理论性高度统一的学科,它的发展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具有复杂性和难度。同时,当下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教学也面临严峻挑战:市场经济带来的思想文化的商品化、市场化与学术性和真理性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思想文化多元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心地位的冲击和挑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自身存在不足,使得其他学科对其产生偏见。

今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发展,一方面要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实践,始终不脱离中国社会与人民群众对哲学理论思维的内在需求,强化问题意识和国情意识,拓展时代视野和世界眼光,遵循科学发展规律和严格学术规范,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文本译介和再解读的工作,为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提供充足可靠的理论素材。

佘双好:作为一个年轻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身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例如,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与马克思主义各学科之间的关系?如何确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共同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如何区分各二级学科之间的边界?等等。对此要有足够的耐心。

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生命力的关键,在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科学研究,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影响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既有与一般学科的共性,同时也有其特殊性。既要尊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特殊性,也要遵循学科建设的一般规律。比如从学科建设来看,需要在任何学科建设所涉及的共性因素——学术队伍建设,学术方向凝练,学术成果,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国际交流能力和水平等方面上下功夫,努力提升学科建设水平,进而提升学科影响力,促进学科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