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我们还是共产党还搞社会主义,革命的传家宝就不能丢,必须下功夫解决好我是谁、为谁、靠谁的大问题。”
求是网:说到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时期曾就这个问题发表了著名的演讲《为人民服务》,以歌颂普通战士张思德,而这也是您在干部学院授课的主讲内容之一。可不可以请您就这一问题谈谈张思德精神在历史上的表现,以及在当今党的作风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李世明:你说的没错。1944年9月8日下午在延安枣园村西山脚下一个小操场上,毛泽东参加了普通战士张思德的追悼会并且没用讲稿即兴发表了著名的讲话。寻根溯源,我们用了多少年的口号“为人民服务”是70多年前从这里发出的。
张思德的牺牲源于连阴雨天,作业时炭窑窑顶突然塌方,按现在说法属生产安全事故,不存在舍己救人问题。毛泽东给他开追悼会也不是因为他舍已救人,而是因为其28年的短暂人生中工作为人特别好,领导喜欢、战友认可、老百姓夸奖,他的表现毛泽东很多时候也是直接看在眼里。一个普通战士生前死后大家反响都这么强烈,引发了毛泽东的思考,尤其是如何以小喻大。
张思德精神的实质就是彻底地为人民服务,如果掰开说就是两个忘我,即忘我地工作和忘我地助人。再形象点说,张思德精神的特色就是“三个不忽悠”:不忽悠工作、不忽悠他人、不忽悠自已。毛泽东说他最大的优点是只做事不吭声,嘴巴都长到别人身上去了。张思德从军十一年,入党七年,三次负伤,三次过草地,四次翻雪山,当过通讯班战士、特务连战士,最后是警卫战士。他打仗时冲锋陷阵、舍生忘死是出了名的,绰号儿“小老虎”。他还哪用哪到,党让干啥就干啥。开荒种地、喂猪养鸡、纺线烧炭,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好一行。
毛泽东一生中亲自树立人的典型中有两个普通人,一个是张思德,一个是雷锋。两个小人物尽管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都是把短暂而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人虽小,事虽平凡,但一滴水可见太阳,他们是党的宗旨的化身,做人的楷模、做事的标兵。毛泽东的良苦用心,是用小人物说大事,用大家认可的人和事来说共产党及其军队自身建设必由之路的大事——必须解决好为人民服务和处理好党群干群关系这个最大问题。
按理说共产党性质宗旨决定我们应该把事情做得比其他任何政党、宗教组织更到位才是正理。这里就牵扯到一个信仰的问题。“信教的外国人”做事是主观靠自律,客观靠神气。“不信教的中国人”做事是主观靠志气,客观靠人气。共产党人做事是主观靠志气,客观靠马列靠人民群众。我们有的领导干部不信马列,但其实也没有真正信奉神明,只是作秀或者填补自己的“精神空虚”罢了。关键症结在哪里?我想就是我们的马列上帝、人民上帝还没有被完全彻底“感动”还没有完全“显灵”,还没足以令人真正的身怀虔诚之心,深怀敬畏之意自律自己,再科学的指导思想如果不信也不管用、不解决问题。
当年毛泽东给雷锋题词后对秘书说:学雷锋主要不是学他那几个事迹,关键是学习他的好思想好作风好品德,学雷锋不要搞形式不要刮风,不仅青少年学、群众学、基层学,领导干部更要带头学,这就会推动社会风气向好的方向转化。今天,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反复号召、强调全党学习焦裕禄?因为时代呼唤焦裕禄,人民需要焦裕禄。焦裕禄仅仅在兰考工作了一年三个月零二十天。是什么魔力使他能在这么短暂的时间内取得如此辉煌的业绩?习总书记亲自概括出的“亲民爱民”和“公仆情怀”两条,这就是说要首先解决好“我是谁为了谁”的大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做人做事就有了前提和保证。
说到底,中国共产党就是靠为人民服务起家的。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与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围绕坚持还是背离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是为人民服务还是为自己服务的问题,是当好人民勤务员还是当政客做老爷的问题。只要我们还是共产党还搞社会主义,革命的传家宝就不能丢,必须下功夫解决好我是谁、为谁、靠谁的大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可以说都是延安精神的弘扬和再现。不良社会现象、社会风气都是对延安精神的背离。”
求是网:2013年7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革命圣地西柏坡重新提到了60多年前毛泽东同志所提的“赶考”概念:“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这既是总书记对当前共产党人忧患意识的思考,也是对新时期党员作风建设的严肃审视。在与时俱进方面,您认为我们应如何贯彻以延安精神为代表的党的优良传统?
李世明:习总书记多次深刻指出:“对于我们共产党员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学习多重温,心中会增添许多正能量。”又说:“焦裕禄精神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一样,体现了共产党人精神和党的宗旨,要大力弘扬。”“只要我们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要我们还是共产党,这种精神就要传递下去。”“毛泽东同志当年在西柏坡提出的‘两个务必’具有十分深远的思想意义和历史意义,全党同志要不断学习领会,使我们的党永远不变质、我们的红色江山永远不变色。”
当年“中国的希望在延安”,今天中国的希望仍然离不开伟大的延安精神延安作风。延安之所以成功,就是实实在在地做人,就是实实在在地做事,实实在在地讲话,实实在在地写文章。延安精神是“照妖镜”、“显微镜”、“聚光镜”。延安精神的当代化就是集中体现在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的一系列重大举措中,体现在习近平的系列讲话中。
马克思主义永不过时的唯一理论品质及其旺盛的生命力的源泉,就是一个“做好人、会干事”的科学法宝——实事求是。面对全球现代化生产、生活发展的激烈竞争,一切空话、大话都毫无意义,我们只有卧薪尝胆、埋头苦干,将第一流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呈现给世人,奉献给人类社会,马克思主义的学说、社会主义的实践优势才得以体现,说服力、竞争力、吸引力和生命力才真正得以显示。
今天我们弘扬延安精神绝不是简单模仿、照搬、复制延安当年的场景和生活工作环境,要与时俱进,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宗旨、作风这些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不能改变。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可以说都是延安精神的弘扬和再现。不良社会现象、社会风气都是对延安精神的背离。
目前,要做好延安精神与当代党的作风建设的“对接转换”工作。我想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用好四件法宝,发挥四件法宝在做人做事,在建设“五个文明”中的保证作用。“做人”主要是先解决好反腐败和培养好干部问题。老革命家习仲勋1944年在陕北一次司法会议上说,“要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这一面……如果老百姓一看你就像个‘官’像个‘老爷’,那是很糟糕的事。”这里说个不正常现象,有些学员听完先进人物的报告后进行网上打分时,一些中高级领导干部竟打出很低的分数,这种情况实在令人堪忧。
“做事”主要是解决好党员干部领导本事问题,具体先要解决好“新教条新八股”问题,脑袋认识问题都错位,怎么干事!最近中央组织部一位领导对改进干部教育授课教学讲了非常好的很有针对性的一段话,提出“要注重把概念变事实、抽象变形象,把讲道理与讲故事结合起来,运用鲜活事实教育启发干部;要创新话语体系,多讲言之有物、入情入理的‘家常话’,少将人人皆知、没错没味的‘大道理’;要针对当前干部中出现的思想困惑,直面问题,释疑解惑。”做人问题解决了,再把做事中错综复杂的认识问题讲清楚说实在了,接下来才是“见效果”的问题了。实践创新贵在实干,不干半点马列都没有 ,如果对诸如“领导干部财产公开”、“高级干部首先带头”等重要改革措施迟迟不能有所突破,党风的良性转变就难以达成——纵使社会科学“科研成果”再多,“党性论坛”再多也没有意义。我想,大力弘扬以延安精神为代表的党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这些中华民族的“正能量”,就一定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贡献!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