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视传统政治文化的价值(4)

珍视传统政治文化的价值(4)

正己修身是德治对官员的基本要求

正己修身是官员个体行为规范,也是实施德治对官员修养的基本要求。《尚书·皋陶谟》:也“慎厥身,修思永”。孔子论政有云:“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孟子则从理论上概括:“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修其身而天下平”(《尽心下》),齐家治国首先修身。《礼记·大学》又将修身系统化,提出“修齐治平”的理想模式:“身修而后家齐,家齐然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是普遍性的要求。从官员为政言,修身包括修德和修能。修德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豁达的胸襟、廉洁奉公的精神等政治素养为重。北宋富弼提醒负责地方官考核、厉行整顿吏治的范仲淹说:“一笔勾之甚易,焉知一家哭矣!”范仲淹答道:“一家哭何如一路(北宋地方行政区划)哭耶!”(《宋史纪事本末》卷二十九)修能即提高治理才能,求知和实践是基本途径,孔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礼记》卷五十二)总之,正己修身最终是为了为政以德,造福一方,强国利民。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论高居庙堂,还是身处江湖,都能先天下忧、后天下乐,堪称政治家中正己修身的楷模。

正己修身能养成良好的从政素质,加强官员的治理能力和道德自律,是施行德治的途径。

制度变革是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历史发展进程中,经济和民情瞬息万变,制度变革势在必行。古代有远见的政治家思想家具有变革意识,认识到社会治理应因时而进,不能为一己私利苟且因循。孔子认为,夏商周制度虽一脉相承,也是有变化的,“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易传》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商君书·更法》说:“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吕氏春秋·察今》说:“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对待先王之法要“法其所法”,即遵循立法精神,而非墨守成规。汉代,不少思想家把居安思危、改易更化说得更明白。公羊学大师董仲舒说:“为政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汉书·礼乐志》)汉末思想家仲长统说:“事有乖于数,法有玩于时者,可改也。”(《后汉书》卷四十九)宋代王安石变法,他明确指出:“因循苟且,逸豫而无为,可以侥幸一时,而不可旷日持久。”(《王文公文集·上时政书》)

制度变革目的是促进社会治理,为长治久安和国强民富提供保障。《商君书·更法》说:“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于礼。”商鞅因变法死,但新法畅行于秦国,为秦统一中国提供了制度保障。

改革既要坚持民本与德治的原则,又要与时俱进。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最终取得成功者,必是那些适应社会发展,符合民众需要的变革。政治变革,如秦汉之际结束诸侯分封,建立政治大一统,经过百年调整,到汉武帝一系列更化改革,才基本解决中央和地方的体制问题,稳固了大一统政治。经济改革,如唐前期实行与均田制相适应、以人口为征税单位的租庸调制,随着历史发展,均田制逐渐瓦解,到唐中期改行两税法,按资产征税,更加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基本原则为宋元明所沿用。

综上所述,民本是传统政治文化的基石,德治是民本的治理要求,同时也是传统政治文化的内核。用人管人保障民本和德治的实施,而正己修身既是自上而下对官员普遍的修养要求,又是官员个体修身的需要。制度改革方能适应发展中的民情社情,为长治久安提供根本保障。这些传统政治文化理论,都曾经在治国安邦、社会治理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时刻,习总书记总结这些历史经验,意义十分重大。对于学术界而言,应该从社会治理的角度,从国家长治久安的角度,对古代政治文化遗产进行认真的清理、深入的研究。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