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怎样调
解决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需要把反周期的宏观调控与全面深入的经济治理结合起来。
中国经济时报:在经济“新常态”之下,要实现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政策需要做什么调整?货币信贷资金如何引向实体经济?财政存量资金如何盘活?
傅志华:在新的一年,积极财政政策无疑应有所作为,继续发挥其在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中的重要作用。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中央财政需要承担更大的支出责任,加大对相关领域的支持力度。适度扩大中央财政支出与赤字规模,有必要,也是可行的。地方财政要特别注意实现政府性债务与融资体制的平稳转换,保障地方公共服务的必要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稳定发展。
再一个就是通过改革加快盘活财政资金存量问题。近日国务院再度发文要求进一步盘活财政存量资金,从中央财政到地方财政,从一般公共预算到政府基金预算,从财政国库部门到各级预算单位,从收入渠道到支出专户等等多个层面,提出了盘活财政资金存量、提高资金管理效率的具体措施。这是在经济进入“新常态”、政府财政收入增速明显减缓背景下,确保财政有效支持稳增长、惠民生的需要,实际上也是向改革要增长,向管理要增长。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不光是要财政资金存量要盘活,现有的资源、资产都有一个盘活存量的问题,比如政府通过购买商品存量房来提供保障性住房,而不是强调政府自己去开工兴建,就是一个多赢的举措。单纯依靠增量规模扩张而忽视质量改进、结构优化、效率提升,是无法适应“新常态”的。
需要通过适时适度调整货币金融政策,引导资金流向,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根据经济形势变化,继续实施定向降准等政策,更多地运用各类创新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提高放贷能力,满足实体经济的信贷需求。目前,要特别关注各项政策体系的完整性、协调性,以发挥出应有的政策效应。
实际上这是一个如何创新宏观调控的问题。按照以往的思路,一旦出现经济增长势头受阻,政府刺激投资的措施会随之而来。近年来我们打破惯例,更多地采取微调、预调以及定向调控的短期反周期调控手法来防止经济出现失速。表明我们已基本形成短期反波动调控服从中长期结构引导调控的共识。从更深刻的背景来看,解决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甚至不是一个简单地靠传统宏观调控措施能“一调了之”的事,更需要把反周期的宏观调控与全面深入的经济治理结合起来,甚至要更多地强调以全面经济治理为主。
张青:2015年仍将延续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总基调,但内涵将有所调整:“微刺激”、“区间调控”、“定向调控”和适时适度地预调微调将成为常态,以缓解经济下行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强监管,加快推进金融改革;创新货币政策工具,强化利率的预期管理,加大利率调控的政策效果;通过“定向宽松”政策,强化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进一步提高总体财政赤字率至2.3%左右;加快推行以营改增为重点的财税体制改革,全面实施结构性减税;加强预算管理,理顺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加大对地方政府的资金扶持。
周景彤:由于今年经济运行将继续呈现“低增长、低通胀”格局,因此宏观政策从方向上应该是趋于宽松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个人认为这个“松紧适度”更要强调“松”字。积极的财政政策将加力增效、更加积极。将进一步提高财政赤字规模和赤字率。继续压缩一般性支出,将更多资金用于支持“三农”、社保、小微企业、科技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水利等领域。进一步落实支持小微企业等税收优惠政策,并根据形势发展继续研究出台相关支持政策。
由于我国货币存量已经比较大,M2和社会融资总量增长与经济发展基本相适应,并不需要大规模刺激和放松货币闸门,未来货币政策的“松”是有限的“松”,是“滴灌”而不是“大水漫灌”。政策工具方面,个人认为,目前降准的时机已成熟,降息倒可以再等等看。这种政策选择与货币政策全面放松无关,也不是“大水漫灌”。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