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怎么改
改革重点在于转变增长动力结构、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内外需求结构、完善收入分配结构、平衡区域发展结构和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体制等。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能否持续,能否在中国经济减速、去杠杆化中提高增长质量,关键取决于中国的结构性改革能否取得成功。那么,应该从哪些方面改革呢?如何改?
傅志华:中央已经明确要把宏观管理的更多精力放在结构性改革上。结构性改革的目的是解决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目前我国在产能过剩、市场资源配置方面都面临着比较突出的问题,而投资、消费增长又力有所不逮。从目前看,价格改革以及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应当成为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前几天,有关部门就放开了24项商品和服务价格,并承诺陆续会推出第二批、第三批,包括推进医药服务价格的改革,以及能源领域、电力天然气等价格的改革。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中还存在着不少价格失灵的地方,通过价格改革逐步放开政府定价,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减少政府对市场的直接干预。同时,收入分配改革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中,机关事业单位和城镇职工养老“并轨”改革方案也将付诸实施。
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在于构建和创新体制机制。说到底,确保中国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全面深化改革。而自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由行政体制、财税、金融体制、价格、土地、户籍、国资等七大领域的改革绘制的改革蓝图也愈发清晰。特别是财政税收体制改革作为开场戏已全面展开,包括全面实施新修订的预算法和《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出台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办法、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推行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以及中期预算规划管理等等,一系列具体的改革措施陆续出台,其作用和意义值得期待。关键是要注重改革的整体设计与分步协调推进,以尽快释放改革红利。
张青: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以财税体制改革、金融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为核心内容的经济体制改革将全面展开,市场的力量将得到进一步释放,政府在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保护环境方面的职能将得到更好地发挥。
结构性改革目的在于市场环境更为宽松、公平,政府管理更趋科学、高效,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改革关键是经济发展方式从外延到内涵的结构变革;改革重点在于转变增长动力结构、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内外需求结构、完善收入分配结构、平衡区域发展结构和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体制等。
与“新常态”相适应,应尽快调整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弱化地区性GDP考核指标,将“月度抽样调查失业率”作为第一位的政绩考核指标和最重要的宏观调控监测指标。从而引导各级领导,更加关注就业问题、民生改善和企业生存状况;更加关注第三产业发展,因为服务业是“就业吸纳器”;更加关注民营企业发展,尤其是中小企业发展;更加关注创新发展,因为创新可以带动创业,创业可以吸纳就业。
同时,应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法治政府,为经济健康稳定发展保驾护航,为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创造条件。
周景彤:就经济体制改革而言,预计将主要推动以下方面改革:一是进一步简政放权,全面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制定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使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各自归位;二是修订政府定价目录,推动和完善水、气、油、电、热、污水处理等领域的改革,让市场在价格决定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三是推动非国有资本参与中央企业投资目录,探索推行PPP等多种投融资模式;四是将“营改增”扩大到建筑、房地产、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等领域,完成“营改增”全行业覆盖,继续深化预算制度改革;五是加快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健全中央银行利率调控框架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