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新格局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智库建设亟待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突出优势和特色,积极促进党政部门智库、社科院党校行政学院智库、高校智库以及民间智库多元有序发展、公平发展,最终要形成各类智库定位明晰、特色鲜明、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
第一,要联系实际,尊重规律,合理分工,清晰定位,促进各类智库合理有序有效发展。目前,我国党政部门的智库应当主要围绕党和政府工作大局,着眼于各类短平快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确定选题方向,组织社会各界力量进行系统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成果转化,尽可能做到科研成果转化为政府政策和建议;高校智库则应当发挥人才和多学科优势,在奠定坚实基础理论前提下,瞄准国际前沿性、战略性的课题开展深入系统研究,为党和政府提供重大基础性、理论性、前瞻性的决策咨询服务;党校、社科院智库则应当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紧扣问题导向,突出地方特色,或者从地方视角出发,发挥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优势和理论分析工具优势,为党和政府提供鲜活的世情、国情、省情或市情调研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战略性研究报告和决策咨询建议;企业智库和各类民间智库则应发挥其灵活多样的机制和优势,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和科技创新活动,发挥智库的创新引领作用。
第二,推动各类智库创新发展,更加注重内容创新和提供有质量的决策咨询成果。要促进重大理论研究引领现实发展,紧紧围绕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在重大项目和课题研究中主动服务并参与、引领决策咨询服务,以优秀的高质量的科研成果、科研人才和队伍建设为保障,努力在理论创新、思想创新、政策创新以及体制和机制创新中提高我国智库的学术影响力、政策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要通过对重大现实与发展经验的理论提炼,坚持基础理论创新和应用政策研究有机结合,做到政策研究和应用研究要以理论研究为指导,提高政策研究的理论层次和学理支撑水平;理论研究则要以丰富实践为基础,大胆吸收应用研究的实践成果,进一步提高理论研究的活力和动力。
第三,大力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高公共政策的专业知识支撑能力和科学化、民主化水平。要积极推动智库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努力提高决策咨询服务水平,在成果应用中宣传、提高智库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特别是要综合运用信息科技等多种手段,积极宣传智库成果、智库人才和智库竞争力,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深化对研究报告与学术论文等向内部专报转化,形成短平快和及时深刻有效的政策建议,快速反应为决策咨询服务;注重提炼国际经验,为决策咨询借鉴和服务;深化理论创新,发挥理论支持对决策咨询的支持和解读作用;尤其是要做好具有重大的前瞻性、理论性和战略性知识储备,通过各类研究报告、研讨会、智库论坛等及时为党和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第四,坚持开放性、国际性和全球化理念,推动中国智库走出去,把“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在国际化和全球化竞争中提升中国智库竞争力。国外的著名智库为了确立自身对国际问题的发言权和影响力,大都采取开放政策,坚持国际化经营、国际化研究、国际化交流的理念。如美国的斯坦福国际咨询研究所每年接受国际方面的个别委托研究与咨询约2000余件,与世界65个国家800多家公司保持联系。我们应当通过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与国际智库进行合作研究,举办论坛、合作讲课,在国际对话与交流中提高中国智库的前沿性、战略性眼光和原创性能力,从而提高中国特色智库国际化水平。
第五,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建设能够提供高质量水平决策咨询服务的一流的智库,关键是要为之创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当前,必须重点解决如下六方面的体制机制瓶颈。一是推进科研考核制度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改革以发表论文、出版专著等为单一标准评价智库成果的简单量化考核方法,尊重智库规律,形成有利于智库发展的科学考核评价体系。二是深入推动科研经费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形成有利于智库建设和发展的科研经费管理体系。目前的科研经费管理完全忽略了智库研究中人力资本是核心的特性,严格按照传统的经费管理,制约了智库发展的活力和创新积极性。三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注重培养一批智库型专业人才队伍,形成有利于智库型人才成长的培养方案和教育体制机制。四是推动智库供需对接,促进智库与公共政策需求方的信息对接,确保智库研究的及时性、有效性和针对性。五是深化研究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智库研究的选题机制、研究方法和手段创新,开展智库与媒体的有效互动,在与媒体的互动中提升智库影响力的同时,也发挥智库对媒体和社会舆论的理性引领作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