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应理性回归到我们的生活

自行车应理性回归到我们的生活

在网络上,广告最多是汽车广告,媒体记者抱怨的是全国大中城市都发展成了一座座名副其实的“堵城”。实际上,被我们群众渐渐淡忘的自行车,速度低、灵活度强、占地小、环保低碳顺便健身减肥,至今为止百利无一害。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城市中涌动的自行车流曾被外国人比喻为“移动的长城”的自行车大国。即便是现在,自行车依然是百姓离不开的出行工具。无论是从发展低碳经济的时代要求出发,还是从解决民生问题的视角出发,我们都应该为自行车这种最平民化、最绿色环保的出行方式鼓与呼。

道路给自行车留下多少空间?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大发展及汽车进入寻常百姓家,自行车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差。在我国大中城市的道路上,滚滚车流中,骑自行车出行越来越战战兢兢;大中城市的机动车道越来越宽,非机动车道越来越窄;存放自行车的场所也越来越少。汽车的快速增长,使自行车的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交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密集。然而,与之伴随的是机动车对道路资源的一再扩张,是自行车道、步行者道的一再被挤占、被压缩,有的地段甚至已被断然取缔。中国是一个自行车大国,是一个恰逢低碳社会到来、无法重复美国消费故事的国情,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仍是我国城市居民出行的主要方式,占绝大多数的中低收入者还难以进入“有车一族”,他们日常的出路又在哪里?他们行走的路权如何保障? 自行车在公路上的“话语权”正在被机动车的声音和尾气所湮灭,自行车俨然成了交通工具里的弱势群体。随着城市的扩张和汽车数量的骤增,大中小城市不断兴建新道路,拓宽旧道路。然而,虽然道路在增加,自行车的生存空间却不断缩小。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的是城市规划和交通设计中的“汽车本位”思想。

现在一些道路设计完全是为小汽车服务的,没有考虑骑自行车和步行的人。长长一条路,中间既没有过街天桥也没有地下通道,这让骑车人怎么走? 一些专家认为,在日渐“汽车化”的中国,自行车作为符合国情、有益环保,并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代步工具,依然具有其不可替代性。

改变群众出行观念势在必行。因此,政府除了从设施建设、政策措施等方面向自行车出行倾斜外,还应大力开展骑行有益的宣传教育,鼓励市民将自行车作为代步工具。要形成骑车出行的时尚,就必须通过宣传教育,改变人们的观念,改变那种认为“自行车是落后交通方式”的错误想法。现在,一些人存在这样的狭隘观念:即把一个人的成功,与是否有私家车、有什么品牌的私家车等挂钩,仿佛一个骑车人一定没有开车人成功、开宝马也肯定比开吉利更成功等。要消除这些狭隘、落后的观念,就需要政府加大宣传力度,促使全社会形成一种崇尚低碳生活、以节能环保为荣的新时尚。

当越来越多中国人开上私家车的时候,自行车这种“落后”的交通工具却重获西方人的眷顾。因为自行车占地少、投资小、节能环保,还可减少交通拥堵,所以在制定城市交通政策时,一些国家特别注重鼓励自行车出行、以自行车优先为原则的政策和规划。

在发展低碳经济的时代背景下,作为发展中的大国,我国理应重视自行车的生存与发展问题。而鼓励与倡导骑车出行,政府责无旁贷。改变理念,从以汽车为本到以人为本。自行车当前糟糕的生存状况是城市规划、道路设计、交通规则等多种因素造成的,而更深层次的则是相关部门的理念问题,反映了到底应该以汽车为本还是以人为本的问题。”

我认为,当前“亚健康”中侵犯着当前年轻人的身心,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出行方式,一是能够治疗城市道路的“肠梗阻”,二是能够改善我们的环境,减少汽车尾气排放,三是对骑行一族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

当前,在呼吁政府在建设和改造城市时注意修建停车场的同时,也要保留自行车骑行线路,鼓励广大市民重新拥有自行车,让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绿化,更加环保。

责任编辑:周艳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