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碰硬
见到肃宁县委书记杨双桥,是在该县师素镇的现场办公会上。这位三中全会后履任肃宁“一把手”的主官,年底最关心的不是气氛紧张的GDP,而是全县253个村的“村代会”换届,“村民代表大会换届工作做得好与坏,直接影响着‘四个覆盖’的成效和全县下一步工作的成败。”
肃宁全县35万人,29万在农村,三农问题和乡村治理成了其改革发展的“牛鼻子”。为了扭转农村社会管理“一盘散沙”的局面,“把农民重新组织起来”,原本准备2009年发力产业转型升级的肃宁县委班子,果断将工作重心切换到了乡村治理模式创新这个“硬骨头”上。
“只有把农村这一头护住了,才能把我们肃宁发展稳定的大局护住。”在当时县委书记安伟华的带领下,全县干部群众闯出了“四个覆盖”的农村治理新模式:通过基层党组织、经济合作组织、基层民主政治组织和群众性平安组织的全面覆盖,把农民全部纳入组织体系当中,化解各类矛盾,提供致富载体,实现了农村稳定发展。
其中,肃宁关键在于创新了村民代表大会这个基层最高权力机构,解开了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的“死扣”,做实了村民监督委员会的民主监督,构建起“党组织领导、村代会决策、村委会执行、村民监督委员会监督”的村级治理新架构,让过去畸化为“村官自治”或村委会“家族化”、“朋党化”的“村民自治”,真正回归到老百姓当家做主。
2013年,随着安伟华的离任,与其搭班子的杨双桥接手肃宁改革大局,继续推动“四个覆盖”的体制机制化,使得这套乡村治理模式日渐成熟。对于这场改革“接力赛”,杨双桥的解释很简单,“四个覆盖”,上级文件和会议没有提过,这是肃宁改革实践中提炼出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一整套乡村治理的方法论。只要这样干下去,坚信可以破解“三农”这道难题。
经过两任县委班子的接力攻坚,五年来,“裘皮之都”肃宁的发展局面豁然开朗,摆脱了过去依靠简单做大经济“单腿蹦”的被动局面,一举实现了经济社会“两条腿跑步”:
一方面,肃宁农村治安案件下降了49%,刑事案件下降了36%,农村信访量下降了72%;另一方面,全县农村经合组织从最初的142家增加到目前的624家,农业产业化率达到79.7%,农民纯收入从2010年的5711元增加到2014年的近1万元,四年翻了近一番;四年间,全县GDP从2010年的90.8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138亿元,财政收入从10.6亿元增加到19.3亿元,同比增长15.7%。
2011年7月,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的习近平获悉肃宁改革详情,对“四个覆盖”作了一段精彩而准确的批示:“把分散农民重新组织起来,是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推进农村发展的现实需要。肃宁县推进‘四个覆盖’进一步健全了农村基层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服务群众的组织体系,对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效果也不错,值得总结推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