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在全方位转型中探寻新常态
对GDP数据的不同反应,体现出人们对中国经济转型能否成功的信心和态度。
GDP有多重要?近期在统计局公布201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636463亿元这一数据后,我们观察到的几种不同现象再次证明这一问题的答案是:非常重要。乐观的人从中解读出中国的崛起,欢呼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跻身10万亿美元俱乐部的经济体,规模超过日本的两倍;悲观的人则感慨7.4%是1990年以来中国经济的最慢增速,有些外媒甚至已经忍不住开始展望“印度龟”超过“中国兔”的前景。还有一种现象也颇耐人寻味,上海市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并未就2015年上海GDP增速作出具体的要求,这一旨在淡化GDP重要性的举措却反而引起舆论的广泛关注。
对GDP数据的不同反应,体现出人们对中国经济转型能否成功的信心和态度。不过,毫无疑问的一点是,转型业已开始。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开始明显超过制造业就是一个明证。在金融这一典型的现代服务部门,许多数据也足以说明转型正在路上。例如,2014年社会融资规模中,实体经济通过债券和股票这两大直接融资市场获得的资金分别占14.76%和2.64%,创历年新高。非银行部门的迅猛发展,推动银行间接融资占据主导地位的传统金融体系正在朝着日渐均衡的多元化方向转型。
另一方面,经济和金融的转型,要求从理念到行动乃至体制机制的全方位变化。在GDP的例子上,单从思想上愿意接受更低的增长率目标是不够的,还需要创造使得“又好又快”增长较“又快又好”增长更具吸引力的内外部环境并出台具有可行性的举措。在金融改革方面,面临的转型任务更为艰巨,因为在金融发展理念方面尚存在许多争论,远未达成共识。例如,金融到底是单纯的市场机制还是应当具备一定的准财政功能?政府应以何种身份、何种方式介入金融体系?各利益相关主体愿意并且能够承受多大程度的金融转型风险等等。理念之外,金融市场发展所依托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则更为复杂。正因为在理念和机制上没有明显突破,2014年银证保等领域虽然出台了许多举措,但总给人以金融改革推进缓慢、效果欠佳的感觉,各种光鲜的金融数据后面也暗藏隐忧。
回顾改革进程,理念+机制+举措的全面转型,推动中国经济和金融体系发生了质的飞跃。如今站在更高的起点上,没有理由畏缩不前。批准民营银行筹建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确保民营银行开业后的商业化运营不会受到政府的干预和影响;创新债券品种、引入项目收益票据等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地方债务甄别后,确保融资平台真正能够剥离政府融资功能;创新货币政策定向调控工具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将货币政策、金融监管政策、财政政策等有效衔接,将市场意愿和政府意愿有效协调,改善企业经营环境,使得资金更愿意流向实体经济领域;创新城镇化融资工具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加快投资体制改革,能够允许民资在有利可图的行业实现控股。
政府做好自己的本分,不越位、不缺位,剩下的就放心交给市场吧。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