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吸引社会资本建设绿色湖南
社会资本是建设生态林业民生林业的生力军。近年来,湖南省积极探索,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发展林业、建设绿色湖南。
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发展新环境。一是开怀接纳社会资本。发展林业不能只盯住财政资金不放,而要多措并举争取社会资金注入林业建设。全省有510家企业转型投资林业,投入资金45.9亿元,营造林130万亩;社会资本投资林业124.5亿元,占林业总投入的65.5%,同比增长20.8%。二是筑巢引进社会资本。先后建设9家林业综合产业园和16家林业特色产业园,落实专项扶持资金1300万元,重点扶持51个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项目,带动企业和科研单位投入产业升级资金2亿多元。三是保险护航社会资本。2014年,省林业厅与人保财险湖南分公司签订协议,给转型投资林业的工商企业和社会资本,按国有林业企事业单位同等条件支持其购买森林保险。社会资本的森林保险覆盖面达75.9%。
实施“放水养鱼”,吸引外来新资本。一是从自己身上动刀子,放部门利益之水养社会资本之鱼。该省取消了除育林基金外的一切不合理收费,征收标准由原来按销售价的20%统一调减到10%,这等于每年为社会资本减负10亿多元。中央财政专项和省内安排的林业项目一律不要求地方配套,林业站和执法站人员全部吃皇粮。二是内外联动,引进国际资本发展林业。以实施法国开发署、中德财政合作等林业项目为契机,加速引进国际资本。未来5年,吸纳国际贷款将达10.44亿元,撬动国内社会资本18.19亿元,新建丰产林、示范林等270多万亩,拉动地方经济发展能力将超过100亿元。
打造融资平台,提升效益新常态。一是成立担保公司,让融资后顾无忧。与省财政厅合作,组建了湖南林业担保公司,2014年为5个市州41家林业社会企业提供资金贷款担保,在保余额3.53亿元。带动社会投资林业16亿多元,新增产值10亿元。二是运营交易中心,让融资加速推进。中部林业产权交易服务中心正式投入运营,实现了与全省114家县级林权交易服务机构的联网互通,可为林农提供政策咨询、资产评估和林权流转“一站式”服务。三是用好贴息政策,让融资成本更低。2014年为25户工商企业、112户林业专业合作社和288户造林大户向中央财政申请林业贴息2700多万元,新增林业贷款11.28亿元,较上年增加30.1%。
四川:多措并举推进野生动植物保护
四川省是我国物种保护大省、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地区。近年来,该省多措并举强化野生动植物保护,为野生动植物生存繁衍提供了有力保障。
科学编制规划。编制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等一系列规划,确立了四川自然保护“4321”战略。提出实施物种拯救等十大行动,划定了物种保护等4条红线,明确到2020年全省林业保护区不低于727万公顷,大熊猫栖息地不低于177万公顷,省级以上特有野生动植物种有效保护率不低于95%。
推进工程实施。深入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湿地保护恢复、地震灾区生态修复、川西藏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等一系列重点生态工程,全省森林面积达到172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35.75%,野生动植物栖息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全省建立林业自然保护区123个,其中国家级23个、省级51个,保护面积725万公顷;建立森林公园123个、湿地公园29个,林业自然保护地占全省幅员的18.32%,境内90%以上的重点物种得到有效保护。大熊猫繁育研究全球领先,人工圈养、野生种群全球最大,野化放归研究获重大突破。大力加强保护区能力建设,卧龙保护区通过“数字卧龙”实现大熊猫个体化管理,王朗保护区率先使用无人机技术实施保护监测,唐家河保护区被世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列入全球23个最佳管理保护地首批绿色名录,邛海湿地、老君山保护区成为全国最佳野生鸟类观赏地。
严格依法执法。2013年10月至2014年6月,林业、审判、检察、公安等8部门首次联合开展“亮剑行动”,集中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环境的违法犯罪,侦破查处盗伐珍稀树木、偷猎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等重特大案件204件,刑事判决389人。依法打击猎杀候鸟、贩卖野生动物等行为,开展黑熊养殖业清理整顿,及时处理藏原羚、扭角羚死亡事件。2014年,全省查处涉林案件1.2万起,刑事案件破案率82.5%,同比提高16.5%。
打造旅游品牌。以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为龙头,41个大熊猫保护区为依托打造的大熊猫旅游产品,与森林、湿地、乡村一起形成了四大生态旅游品牌。成都大熊猫基地2014年接待游客突破200万人次,同比增长66.7%;实现门票收入近亿元,同比增加50%。2014年,全省生态旅游接待游客2亿人次,实现直接收入550亿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