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新形势下,完善京津冀区域教育治理结构和发展模式,构建高效畅通的教育协同机制,超越过往以省市行政区划为基本单位的分立的公共教育体制,缩小区域内部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最终达成区域教育优质均衡的根本目标,将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近日于中南海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讲话部署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应着力做好的重点工作,并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提到继续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早在去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并对如何进一步推进该项战略的实施做出了全面指示。
作为基本社会公共服务的教育,会在这项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在当前新形势下,完善京津冀区域教育治理结构和发展模式,构建高效畅通的教育协同机制,超越过往以省市行政区划为基本单位的分立的公共教育体制,缩小区域内部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最终达成区域教育优质均衡的根本目标,将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探索教育体制创新的重要路径之一。
区域优质均衡:京津冀协同发展对公共教育产生新要求
从京津冀区域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来看,优质教育资源在三地的分布显著不均衡。京、津教育发展水平在全国位居前列,河北省则处于中下游水平,部分指数仅有北京市的1/4甚至1/5。在基础教育领域,京、津已先于全国大多数省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涌现出一大批全国闻名的优质幼儿园、小学与中学。相较而言,河北省则鲜有能够在全国叫得响的优质特色学校。在高等教育领域,京、津可谓名校云集,河北省则是以地方高等教育为主的高等教育规模大省,而非高等教育质量强省。
在当前格局下,落实和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最根本就是要以促进京津冀三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目标,在教育经费与资源配置基础均衡的基础上,实现教师、学生与学校发展等多层次的高位教育均衡。
第一,京津冀不同层级的公共教育服务有针对性地整合发展。基础教育应当以先进带后进,以共赢促成长,促成基础教育学校办学模式、师资培养、教育教学与评价方式等教育内核性资源供给的分享合作。促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协调发展,探索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跨地区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构建京津冀普通高校的跨校选修和学分认可转换制度。职业教育需结合产业布局整合盘活,有效发展跨地区同行业、同专业集团化办学,形成职业教育领域教师交流培训机制,实现京津冀不同地区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京津冀高职、中职学校的学分认可转换制度。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