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调结构,到底走哪条路(3)

中国调结构,到底走哪条路(3)

——和吴敬琏、林毅夫先生商榷

结论和展望

未来学家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指出,信息技术改变了工业世界集中型的经济和政治结构。互联网的发展,给缩小城乡差距创造了条件。

孔夫子设想过小康社会和大同世界。柏拉图的理想国,统治阶级的武士必须是斯巴达式的无产者,而且接受没有个人私利或短见的哲学国王领导。知识经济的发展,有可能实现孔子、柏拉图到马克思的社会理想。因为从事研发的科技人员创新的动力并非来自私利,而是来自兴趣和公心。科学理论的检验,不是来自独裁者的专断或多数人的投票,而是来自实践的检验。科学团体的自治给社会的自组织发展提供了原型。西方模式的市场主导本质是资本主导,资本无祖国,只有短期行为。苏联模式的计划经济本质是技术官僚主导,官僚无群众,也不参与国际竞争,导致苏联的技术停滞,军工大于民生。

中国过去30年的改革实践中,改革开放和混合经济,既能吸收先进技术,又能发展民生和国防。地方政府的竞争和贫富地区干部的轮换,创造了中国新的选贤任能的治理机制,成为效能政府新的典范。中国改革的不足是理论落后于实践,软件的发展落后于硬件的投资,五年计划缺乏长远战略规划的指引,对西方模式的失败教训认识不足,赶超过程重复不少西方的弯路。如能把中国改革的实践制度化、程序化和理论化,总结历史和各国的经验教训,中国模式的发展、定型和传播,可以期待。

中国文化强调整体思维的生命力,这和当代复杂科学的整合方向不谋而合。 中国文化的整体论和现代的复杂科学相结合,克服西方分析科学的局限,可以提升中国改革发展的经验。中国的机遇、协商、试验的创新社会,将可以和西方自由、民主、法制的耗能社会竞争共存,并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亚当-斯密强调分工和市场,只是工业化时代以前的经验。中国的发展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分工协作的优势,比西方市场模式更有竞争优势。马克思看到社会制度的重要性,毛泽东更发挥了后进国家干部的先进性和群众的能动性,邓小平的发展战略抓住中国的发展机遇。中国的实践经验突破了西方中心论的局限,定会改变21世纪的世界格局。

(作者系复旦大学新政治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责任编辑:艾磊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