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同场考试背后是应试思维作祟
对于师生同场考试,家长和教师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家长会觉得,学校是在借此检查教师的真实教学能力—既然是高三年级的教师,自然需要较强的教学能力,也应该能在同场考试中胜出学生。否则,如何获得学生和家长的信任,如何站得稳讲台、保证得了升学率?而对于参加考试的教师来说,他们一方面觉得这是一种不尊重,自己已经是老师了,为何还要跟学生同场竞技?显然,这是学校对自己不信任;另一方面他们可能担心自己的考试成绩不理想,在冷冰冰的分数面前,什么解释都是无力的。
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教师们的顾虑也可以接受。毕竟,教学能力和考试能力并不是一回事。就像,一些优秀的教师能够教出高考状元,但未必能成为高考状元一样。教学能力是一种知识传授和思维培养的能力,教学效果到底怎样,学生的考试结果到底怎样,不仅仅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能力,还取决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应试能力。所以,真的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形:在同场考试中,老师可能考不过一些特别优秀的学生,一些教师的考试成绩可能与其教学水平并不相符。
所以,学校的做法虽然用心良苦,但是实在没有必要通过同场考试的方式考查教师。这种考查方式看似客观真实,可以直接看到教师的分数,但本质还是一种应试思维的体现:以为教学能力体现在考试分数上;以为学生分数是检验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指标。事实是,教学能力与应试能力不能直接画等号,教师教得好,未必也能考得好;而学生的成绩也不是检验教师水平的唯一指标,学生能否养成学习兴趣,能否灵活使用知识也应该是考核重点。
总之,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每个教师在其中的角色都是重要而复杂的,他们在传道授业解惑,他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在培养学生的人格与素养。如果,仅从教师的考试成绩,或者学生的考试成绩出发,检验、评价一名教师,其结果只能是唯分数至上。
我们可以做一个假设,如果一名高考状元和培养他的教师一起参加考试,结果会怎样?想必高考状元会胜过其老师。那时,是不是可以说,培养出高考状元的教师是不合格的?分数的好处是一目了然,谁高谁低一眼看清;但是分数的坏处是简化了教育,以为教育就是考出高分。所以,无论家长和教师怎么想,同场考试的背后思维还是应试思维—同场考试的手段虽然可能发现一些教学问题,起到一定督促作用。但是,更大的影响是,这强化了应试思维,简化了教育理念,在应试教育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