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原因分析
首先,全球化发展对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权威认同产生了异化。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世界范围内意识形态的交锋、碰撞更加频繁和激烈,国际思想文化领域斗争深刻而复杂,“西方敌对势力加紧以各种手段和方式对我国施行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企图颠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③。与此同时,国内外一些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利用中国共产党某些失误和缺点,诋毁、攻击中国共产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叫嚣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改革开放以来,各种社会思潮竞相登场,既有主张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的新自由主义,也有主张改良、自由的民主社会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一些人鼓吹民族虚无主义和所谓的“普世价值”,一些人则针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潮,认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我国建设未必持久,苏东剧变必将在我国重演。这些社会思潮试图通过系统化的理论和貌似客观的历史事实来赢得人们的认同,因而极具迷惑性,容易让人们陷入某种理论误区,产生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质疑、动摇甚至背弃,动摇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合法性、权威性。
再次,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对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凝聚力产生了震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一直居于主导地位,但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深刻变革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前提下,社会经济成分、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结构加快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社会阶层。这种多样化的趋势,势必导致人们价值取向和社会观念的多样化和多元化,不仅如此,处于不同阶层的社会成员,出于自身现实利益的考虑,都希望得到更多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利,拥有较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利益愿望和要求,人们开始用合乎理性的目光评价社会现实,人们的价值取向正朝着个性化、现实化、实用化的方向发展。这种变化在客观上使主流意识形态维持社会向心力的凝聚因素受到削弱。
第三,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影响力产生了冲击。在信息化时代到来之前,我们主要是通过有效控制新闻传媒和文化宣传队伍,自上而下地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直线地传播给人们,在某种意义上保证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的途径不断增多,内容多样,而网络具有的全球性、虚拟性、互动性、自由性、快捷性和开放性等特性,使党和国家对意识形态的控制和导向产生了巨大的难度,特别是西方反华势力利用其掌握的技术优势和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以所谓的“新闻自由”、“言论自由”和“网络自由”为借口,以互联网为平台,通过影视剧、文化交流等形式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图谋“西化中国”。“境内外敌对势力在网上相互呼应,造谣诬蔑、借题发挥,小题大做、挑拨离间,制造大量混淆视听的负面舆论,恶意抹黑中国的国家形象、政府形象和社会基本面,起劲地‘唱衰’中国。”④这些问题如不加以重视和应对,势必会成为危及国家政权和社会和谐稳定的不利因素。
最后,党内的消极腐败现象弱化了群众对执政党意识形态的认同度。在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受西方自由主义和生活方式的影响,部分人对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制度产生了动摇和迷茫。特别是苏共垮台、苏东剧变后,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也在以新的形式表现出来,寻找一切可能的机会侵占意识形态领域,各种复杂而深刻的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并相对集中,使一些人思想上迷茫,价值观错位,滋生了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当前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的某些消极腐败现象,已经严重损害和弱化了民众对执政党意识形态的认同度,造成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