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著力促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突出就业导向、效益导向、市场导向、生态导向,明确载体和抓手,力争取得实质性进展。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持续抓好四大工程:一是实施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三大产业振兴工程,再造传统产业领先新优势。进一步提升汽车整车生产、零部件自主研发和配套能力,力争基本建成一汽大众奥迪Q工厂一期、轴齿工业园和汽车物流园等项目,争取一汽通用年产10万辆中型乘用车、一汽大众年产36万辆DY经济型轿车项目落户我省,加大新能源汽车研发推广,抓好红旗等自主品牌车升级换代,一汽省属口径汽车产量突破260万辆。扎实搞好油气勘探,大力发展环氧丙烷等化工中间体,推进煤经甲醇制烯烃等项目,提高精细化工率,深度谋划推动吉化、吉林油田与地方融合发展。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促进玉米深加工产业转型升级,支持长春大成等重点企业进一步发展,加快发展生物质高端化利用产业,抓好中粮3万吨聚乳等项目。
二是实施医药健康、装备制造、建筑、旅游四个优势产业发展工程,打造竞争新优势。壮大医药健康产业,建设6个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鼓励东宝、敖东药业等30户创新主导型企业发展,支持“药食同源”类保健食品开发,搞好100个重大产业项目,培育100个单品种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产品突出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抓好长春智能与自动化成套装备产业集群培育、通用航空产业基地,加快国家轨道客车系统集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推进中国标准动车组开发生产加快长春、吉林等地的住宅产业化,实现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完善旅游业规划,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及航线开发建设,搞好旅游综合改革试点,推进图们江三角洲国际旅游合作区开发等特色项目,旅游总收入增长25%。
三是实施新兴产业培育工程,增强接续发展能力。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资源产业,组织搞好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9个新兴产业行动计划,提升人参、矿泉水等特色资源产业发展水平。力求“一星一油”项目取得新突破。“吉林一号”卫星下半年实现首星发射,对接好国家民用卫星产业布局,全力打造民用航天产业集群。支持建设油页岩综合利用工程实验室,推进油页岩开发关键技术进入中试阶段。四是实施服务业提升工程,促进量增质优。继续落实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深入打造现代物流、金融等十大业态,滚动实施30个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快松江河文化产业园区等示范项目建设,培育营业收入超亿元的文化企业10家以上,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于经济增长。
以创新驱动培育新的增长点。强化创新驱动战略,挖掘创新潜力,做好“有中生新”和“无中生有”两篇产业培育发展的大文章,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落实省委已经出台的政策意见,实施年度“双十工程”项目,建成8个、再建12个省级中试中心,用好省科技大市场,加快集成创新综合体、企业技术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抓好地理信息科技产业园。力争国家技术转移东北中心落户我省。推动科技体制改革,以市场导向为主、政府引导为辅,实施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试点。设立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促进技术与市场融合、创新与产业对接。支持科研院所深化内部机制改革,鼓励科技工作者开展产学研合作。继续搞好以“两所五校”为重点的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发挥互联网经济先导引领作用。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宽带吉林”工程,推进光纤入户,加快4G移动通信发展,提升行政村宽带接入能力。规划和推动云计算产业基地、数据灾备和金融后台中心建设。
加快互联网与传统产业、新兴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实施两化深度融合试验区,培育典型示范企业,提升产品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水平。加快互联网与农业融合发展,应用“可追溯”技术,增强农产品信息透明度。加快互联网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开展物联网试点。推进“智慧吉林”建设,扩大在智慧政务、智慧民生等领域的应用服务。培育互联网企业,加大省级专项资金支持力度,加强与知名企业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大数据、智能医疗等领域合作,提升互联网企业发展层次。构建安全可信的互联网应用环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