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常态下不断探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在“四个全面”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目标,是纲,纲举目张。回顾历史,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不断深化自己的认识,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的过程。这个问题,习近平同志在2012年11月17日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就指出:“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总是根据人民的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提出富有号召力的奋斗目标,团结全国人民为之奋斗。”党的十八大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新情况,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进行了充实和完善,提出了更加明确的政策导向、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顺应人民意愿的新要求,当前,这些政策导向、发展难题、人民意愿就集中体现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上,只有解决好这几个问题,才能率领全国人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及时提出了中国现代化必须分三步走的战略思想,即实现温饱、达到小康、全面建设现代化。经过上世纪最后20年的努力,2000年,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98000.5亿元人民币,人均国民生产总值7858元人民币,财政收入13395.23亿元人民币,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2.8%,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9.1%,整个国家已经走出低收入阶段,步入了总体水平的小康。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党的十六大又提出了中国现代化战略新三步走的思想,即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到本世纪末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报告谋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是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出发的,体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整体推进。党的十六大报告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社会建设这一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并将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的“四位一体”理论提出来,要求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相衔接,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一致,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下的新探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到本世纪中叶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按照十八大的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就深深地体现在经济、政治、民生、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和共同进步上了,也就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同步推进。
在新常态下从整体上推进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始终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工作主线。2013年4月28日,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习近平同志从实现中国梦的角度阐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问题,他说,我们已经确定了今后的目标,这就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013年5月,在接受特立尼达等三国媒体联合采访时,习近平总书记说,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末,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基于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