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小康社会建设路径探讨(2)

新常态下小康社会建设路径探讨(2)

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稳步推进,步步为营,在一些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取得了决定性突破。2014年,面对国内外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中国克服种种困难,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7.4%的发展目标。7.4%符合“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增速换挡的客观规律,7.4%后面的总量就是2014年中国国家经济总量达到63.6万亿元人民币,稳居世界第二。我们理解,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推动改革开放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迈上新台阶。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义。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加大统筹城乡、统筹区域发展力度,着力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更加注重提高发展的质量效益,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应对速度换挡、结构调整、动力转换新挑战,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坚持区间调控、定向调控、预调微调,精准发力,综合施策,全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稳中提质的良好态势。历史的经验证明,只有坚持以发展为主线,才能紧紧抓住全面推进建设小康社会各项事业的牛鼻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从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样一个基本国情,和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但不是经济强国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出发,始终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紧紧抓住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不断夯实实现中国梦的物质文化基础。只有不断推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同步发展,才能切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上来。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障,这就要求发展既要有较快的速度,更要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要坚持把扩大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逐步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转向投资与消费、内需与外需共同协调拉动;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在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要深刻认识自主创新的重要意义。自主创新是提升经济竞争力的关键,也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面对发达国家在科技等方面长期占优势的压力,中国必须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法律和政策环境。增强自主创新,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必须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推动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大量人口离开农村进入城市,需要建立和完善适应流动人口需要的体制机制,需要改革户籍制度、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土地制度、就业制度等。改善居民生活需要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在全体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时,使那些处于弱势和边缘的群体和地区也得到发展,能够分享发展改革开放的成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中国老百姓面临越来越迫切的生态环境压力,这也是世界一些仁人志士关注中国的因素之一,甚至有人认为,若是处理不好这个问题,中国的持续稳定发展会大打折扣,而解决好这个问题,一方面依靠促进生态文明的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更要靠发展来提供强大的经济基础。2012年,中国人均淡水资源2093立方米,同期世界平均水平6123立方米、高收入国家8195立方米、中等收入国家5819立方米;2011年中国森林覆盖率为22.5%, 世界平均水平为30.9%,高收入国家为35%,中等收入国家为28.4%;2010年,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6.2 吨,同期世界平均水平为4.9%;2011年,每立方米空气颗粒物含量,中国为82.44微克/立方米,世界平均水平为61.3982.44微克/立方米。这些,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必须稳步扎实地加以解决。

(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

②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年版。

③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4》,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年版。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