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人民政府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7)

江苏省人民政府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7)

(七)持续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落实新一轮区域发展布局,做好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大文章。抓住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机遇,着力转换发展动力机制,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扎实推进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努力增创发展新优势。突出融合发展特色发展,进一步提升苏中整体发展水平。深入推进南通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支持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深入推进扬州跨江融合发展综合改革试点,支持扬州不断提升文化旅游城市品牌。深入推进泰州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支持泰州医药城加快产业化发展。继续支持苏中与苏北结合部地区发展。深入落实苏北六项关键工程,在深化南北挂钩、四项转移基础上,扎实推进脱贫奔小康重点帮扶工程,大力实施黄河故道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加快重点中心镇建设,积极推进苏北铁路建设重点项目,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区域供水与污水处理工程,促进科教人才资源向苏北集聚,加快苏北全面小康进程。支持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和台资企业集聚区建设,支持盐城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沪苏产业联动集聚区建设,支持宿迁区域协调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和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坚持科学开发导向,促进沿海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完善港口布局和功能,扎实推进临海城镇带建设,有效开发利用滩涂资源,切实加强沿海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发展海洋经济,培育江苏经济新增长极。继续做好新一轮对口支援工作。

(八)更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标本兼治,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促进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持续加强大气污染防治。认真落实江苏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严格控制能源和煤炭消费总量,大力推动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改造,深入开展燃煤锅炉综合整治,全面淘汰黄标机动车,加大扬尘污染防治力度,全面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加强联防联控,采取有力措施,构建大气污染防治长效机制,确保全省PM2.5平均浓度降幅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深入开展水环境治理。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扎实开展新一轮太湖治理,加强境内长江、淮河、南水北调沿线、重点湖泊水污染防治,推进通榆河清水廊道建设。整治城市河道350公里。采取有效措施,深入开展沿海化工园区污染整治,加强近岸海域和长江沿岸污染综合防治。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实行严格的环境准入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和产品能耗限额标准,落实210项重点节能技改工程和2000项重点减排项目,深入推进生态化、循环化改造,强化目标责任制,确保完成节能减排年度目标任务。切实加强能评环评和安评工作,推广清洁能源,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积极开展废弃物资源化工作。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严格落实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完善生态补偿和绿色发展评估机制。扩大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严格环境保护监管执法。全面完成村庄环境整治行动任务,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土壤污染预防与修复,加强湿地保护与生态修复。新增成片造林30万亩,抚育森林150万亩。制定美丽宜居新江苏规划建设纲要,扎实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市、县(区)建设。深入推进无锡“两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试点,支持镇江生态文明综合改革试点和低碳城市建设。

(九)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激发文化创造力,为谱写好中国梦江苏篇章凝聚强大精神力量。着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融入各类精神文明创建,弘扬新时期江苏精神,用好江苏红色革命文化资源,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推进志愿服务和诚信建设制度化,积极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繁荣发展文化事业。重视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学艺术事业,促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实施文艺精品工程,培养优秀人才,多出精品力作。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高“三馆一站”开放水平,加快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建设,加强城市社区“15分钟文化圈”和农村“10里文化圈”建设,加快公共文化资源数字化步伐。广泛开展全民阅读,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加快“书香江苏”建设。推进国家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扩大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协同推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积极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与科技、文化与金融合作,促进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提升文化开放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责任编辑:覃磊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