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5)

198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5)

八、积极稳妥地改革经济体制,充分有效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我国过去经济体制的主要弊端,在管理方面是权力过分集中、政企不分,在分配方面是吃大锅饭、平均主义。近年来,我们按照服从调整、促进调整、配合调整的要求,在农业、工业、财贸等领域,在所有制形式、计划管理形式、经营管理形式、分配形式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这些改革,对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搞活经济,促进生产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这些改革还是局部的、探索性的,工作中也出现了某些前后不衔接、相互不配套的问题。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要总结前一段改革的经验,经过周密的调查研究,反复的科学论证,尽快拟定一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规划,逐步实施。

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是我国基本的经济形式,一定范围的劳动者个体经济是公有经济的必要补充。在我国,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应当是:在坚持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前提下,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国家在制定计划时也要充分考虑和运用价值规律;对于带全局性的、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经济活动,要加强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对于不同企业的经济活动,要给以不同程度的决策权,同时扩大职工管理企业的民主权利;改变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的做法,把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结合起来,注意运用经济杠杆、经济法规来管理经济。根据上述改革的基本方向,我们对改革的轮廓有如下一些设想:逐步实行政企分工,扩大企业自主权,使企业成为相对独立的社会主义经济单位;改变那种由地区和部门互相分割,壁垒森严的现象,按照专业化协作的要求和生产的需要,发展各种形式的经济联合,把企业合理组织起来,同时建立为企业服务的各种行业组织;改变封闭的、少渠道、多环节的商品流通体系,建立多渠道、少环节、开放的商品流通市场;以大中城市为依托,形成各类经济中心,组织合理的经济网络。与这些改革相配合,需要在计划、统计、财政、税收、价格、银行、商业、物资、外贸、劳动工资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的关系,是改革中的一个关键问题。陈云同志在1956年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后就说过:“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陈云同志这个意见对当前的改革仍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我们设想,根据企业在国计民生中所占地位的不同,根据企业所有制的不同,根据企业产品的重要性和种类、规格的多少不同,可以分别实行不同的管理方法。大体上有四种类型:一是按照国家指令性计划进行生产的。这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骨干企业或关系国计民生的主要产品,它们的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大部分,但品种不是很多。二是按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的范围内生产的,这是品种繁多的小商品,分散在许多小企业和个体劳动者中生产,不可能也不便于统一计划管理,它们的产值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小部分。在这两大类之间,还有两类产品和企业。一类是大部分按国家计划生产,小部分由企业自行组织生产,这一类基本上接近前一大类,但又有所不同;另一类是大部分由企业按照市场变化组织生产,小部分按照国家计划进行生产,这一类基本上接近后一大类,但也有所不同。这样一种管理体制,既不同于过去我们那种统得过死的体制,更不同于资本主义那样的市场经济。它可以把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和企业的积极性结合起来,真正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提高经济效益,按照社会需要组织和发展生产。

要通过经济体制的改革,更好地发挥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的作用,控制长线产品,发展短线产品,促进工业改组,调节企业利润水平,鞭策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此外,还必须加强经济立法工作,发挥工商行政、统计、财政、银行等机构对经济的指导和监督作用,使企业经济活动符合整个经济发展的要求。

经济体制的改革,是国民经济从管理制度到管理方法的大变动,是各方面经济权益的大调整,在理论上、实践上都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在这方面,我们还缺乏经验,因此态度要积极,步骤要稳妥。每项改革都要认真调查研究,进行可行性分析,制定周密的方案,经过试点,逐步推广。要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前进,稳步地完成这个重大的历史任务。

九、提高全体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大力组织科研攻关。我们正在从事现代化建设,需要培养大量的各类各级专门人才和大批熟练的劳动者。这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带根本性的建设。我们的教育、科学的发展还是很落后的,教育、科学和国民经济其它部门之间的比例也是很不合理的。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四个现代化就无法实现。

我们教育的基本方针是明确的,这就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和又红又专的人才,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现在的任务是要根据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情况来进一步贯彻执行这个方针。高等教育在数量上要积极稳步地发展,特别要注重质量上的提高。它们的专业设置、领导体制、教学方法和内容等方面,都要在周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除正规大学外,要大力发展业余、电视、函授大学,鼓励自学成材。在中学教育方面,要逐步改变普通高中过多、职业中学太少的状况,积极发展中等专业学校,大量培养技术工人和中级专门人才,以利于劳动就业和提高职工队伍的文化技术与政治思想水平。同时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关心他们学业上的成长,不能片面追求升学率。最近,叶圣陶代表发表了题为《我呼吁》的文章,批评了当前中学和一部分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做法,词意恳切,表达了学生、教师、家长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希望有关各方面认真注意这个问题,切实加以改正。小学教育也要切实解决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使学生在身体、知识和品德方面得到全面的健康的成长。学校、家庭、社会要互相配合,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各级学校都要加强中国历史和地理的教学,这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要加强法制教育,设置相应的课程。此外还要培训大批合格的幼儿教师,使更多的学龄前儿童能够进入幼儿园,并且能够受到适应他们身心特点的教育。

我们必须认真执行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切实加强对全体职工的教育。这里要专门讲一下农民教育的问题。这是一项非常重要而又非常繁重的任务。现在是把它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的时候了。各级政府要努力把农民教育办好。农民夜校、冬学等形式历来为农民群众所欢迎,应该广泛采用。但不能用它们来代替正规的中学和小学。现在有这样的情况,一方面农民认识到学习科学文化的重要,有学习的迫切要求,另一方面有些农民又想让他们的子女从事辅助劳动,舍不得送他们去上学。各级政府要针对这种情况,对农民进行教育,说服他们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做到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

我们发展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也是明确的。科学技术门类很多,应当为各个方面服务,基础研究决不能削弱,但整个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重点应当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特别是为解决国民经济中具有重大经济效益的关键问题服务。现在的任务是要把科学技术的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使它真正成为强大的生产力,真正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巨大力量。

为了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当前要抓好已有的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近年来我们积累了大批科研成果,同时也引进了不少先进技术。这些都是已经到手的财富,如能抓紧消化和推广,将会产生很大的效益。要组织好科学技术由实验室向生产转移,单纯军用向军民兼用转移,沿海向内地转移,国外向国内转移。去年以来,不少科研、设计部门同生产部门组成各种形式的联合体,采用了一些新形式和新方法,如合同制、有偿技术转让、技术服务、农业技术联产责任制、农业技术咨询合同制等,使科研、设计部门能够直接面向生产,为发展生产服务,同时使科学的普及和技术的推广有了内在的动力。这些做法,对于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很有利的。

我国的科学技术总的来说还很落后,但也并不是什么都落后。就某些领域来说,我们在科研力量、实验手段和科研成果等方面,都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和水平,不应低估我们自己的力量。为了适应今后一个相当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现在有必要向全国科学技术领导部门、研究机构和科学技术人员,提出一项任务:组织起来,加强协作,进行科学技术攻关。我们必须经过有关部门和专家反复研究和论证,选择一批对国民经济具有重大经济效益的科研项目,如培育优良品种、改良土壤、水土保持、植物保护、农药更新等方面的农业增产技术,食品的储藏、保鲜和加工技术,纺织品的后整理技术,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率的技术,煤炭和石油综合利用技术,有色金属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技术,以及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带关键性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的研究等,集中各方面的力量,组织起来,进行攻关。(⑶⑷)这是加快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必须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希望大家予以足够的重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到了能够攻克较多难关的时候了。我们应当相信,我国的科学技术人员是有决心有能力攻克这些难关的。

十、从一切为人民的思想出发,统筹安排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持续地提高社会生产力,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根本目的。我们进行经济建设,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解决日益增长的人民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我们过去曾经有一个相当长的时期,片面强调基本建设,忽视人民生活。在基本建设中,又片面强调扩大重工业的建设规模,忽视消费品工业的建设,忽视住宅和城市其他公用设施的建设。其结果,经济效益很差,人民生活不能得到应有的改善。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们进一步总结了这方面的经验,坚决纠正这种偏向,为改善人民的生活尽了最大的努力,使城乡绝大多数人民的实际收入和消费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今后,国家将继续采取有力措施,调整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调整工资、奖金中某些不合理部分,并且扩大职工住宅、城市公用设施、学校、医院等方面的建设。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处理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关系时,首先保证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这是今后必须坚持的原则。

但是,人民生活的改善,必须建立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生产只能逐步发展,人民生活也只能逐步有所改善,改善的步子不可能一下子迈得很快。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人民生活改善的速度不能高于生产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居民购买力增加的幅度要同社会消费品供应增长的幅度相适应,国民收入中积累部分必须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和比重。所有这些,都是客观经济规律。如果违背这些规律,只顾当前生活,不顾生产和建设,在改善生活方面要求过高过急,必然会损害人民和国家的长远的根本的利益。目前存在的滥发奖金的现象必须坚决制止,损公利私、损大公利小公的违法行为必须追究责任。有些企业和单位的领导干部,迎合一部分不顾大局的人们的要求,用各种办法损害国家利益,这是绝对不能允许的。

为了保证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必须继续坚定不移地控制人口的增长。在这个问题上,有两种可能:或者是严格地有效地控制人口的增长,使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国家建设逐年扩大;或者是控制不严,措施不力,听任人口继续大量增长,从而既不能改善人民生活,也不能很好地进行经济、文化、国防的建设。二者必居其一。厉行计划生育,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我国人口80%以上在农村,农村是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推行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以后,原有的一些控制人口增长的措施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部分地区出现了出生率回升的趋势。这种情况不能放任自流。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做好耐心细致的宣传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并且不断加强计划生育的科学研究,改进技术措施。现在许多地区已经实行的奖励每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限制两胎和多胎的办法,应该继续贯彻执行。同时,要坚决反对和防止违法乱纪的行为。限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的素质,这就是我们的人口政策。我们要求全国上下为着人民的利益,民族的前途,为实现本世纪末把我国人口控制在十二亿以内的目标,作出坚持不懈的努力。

各位代表: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以上讲的十条经济建设方针,原则上都适用于各少数民族地区,在贯彻执行中又应该从本地区的特点出发,同本地区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全国解放以来,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牧业、工业、交通运输业以及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少数民族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去年,我们特别重申了要尊重少数民族的民族区域自治权利,允许各民族自治地方采取适合各自经济条件和民族特点的具体政策,这对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已经起了良好的作用,必须继续坚持。国家要在财力、物力和技术力量等方面,给少数民族地区以必要的支援,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生产,繁荣经济,提高文化,改善生活。我们要在各族人民和干部中认真地、反复地进行民族政策的教育,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加强各民族间的团结互助,坚持民族平等,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文化。这是党和政府的一贯方针,必须始终不渝地贯彻执行。

国务院提出的以上十项经济建设方针,涉及的问题比较广泛。应该说明的是,这些方针之所以到今天才能够比较系统地、具体地提出,而不能提得更早些,是因为过去我们的实践还不够,国民经济的现实发展还没有把各种问题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暴露得现在这样充分,以致人们不可能从中得到应有的认识,做出应有的判断和结论。不久以前,中共中央完成了一项伟大的历史任务,对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作出了全面的总结,才使我们能够更好地总结过去经济建设中成功和失败的经验,重新衡量利弊得失,提出上述的方针政策。《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分析和明确区别了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同志的晚年错误,恢复了毛泽东思想的本来面目。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贯穿毛泽东思想全部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就成为我们研究我国经济问题的更加锐利的武器。各位代表可以看到,国务院提出的经济建设的各项方针,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其中的根本精神、根本原则,是从毛泽东思想中汲取的。这十条方针经过大会审议、修改、通过后,还要在各方面的实践中,反复接受考验,不断补充修正,使它更加符合实际,更加完善起来。

(三)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景

当前,国务院在努力做好各项经济工作的同时,正在继续抓紧编制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六个五年计划。这个计划在指导思想上和具体安排上都要有一个大的转变,以充分体现对整个国民经济进一步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要求,走出一条发展国民经济的新路子,体现上面讲过的十条方针及其提高经济效益的中心思想。这个计划从去年就已经开始研究基本轮廓和主要指标,但是因为忙于进一步调整经济,也为了把工作做得更加细致一些,至今还没有编制完成。计划草案制定以后,国务院将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

现在我向大会报告的,是正在拟定的方案的一些要点。

第六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是要争取国家财政经济情况的根本好转。“六五”期间,要求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相等或接近于工农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同时要求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上,继续合理地降低积累基金所占的比重,适当提高消费基金所占的比重,使人民生活继续有所改善。“六五”期间,要把主要的力量用于调整经济结构,整顿现有企业,对重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这样,就可以积蓄力量,为在“七五”期间进一步对现有工业交通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打下较好的基础。

我们要用五年或者更多一点的时间,进一步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以及各部门内部的比例关系,调整我们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企业结构、组织结构,使之逐步合理化,同时对各种经济管理体制逐步进行全面的改革。由于这个期间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任务十分繁重,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还在改造和建设的过程中,“六五”期间经济的发展速度不可能很快。当然,这并不是说不要争取一定的增长速度。我们要争取的速度,必须是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扎扎实实的速度。也就是说,是经济效益比过去好得多,又能够为今后的发展积蓄力量、打好基础的速度。

只要我们在这个期间能够打好基础,消除经济中现存的各种弊端,比例关系协调了,各方面的关系理顺了,就可以在新的基础上加快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后劲”就会越来越大。“七五”的发展速度有希望比“六五”高,再后十年的发展速度有希望更高一些。这就是说,本世纪的最后十年,我们将很有可能开创一个新的经济振兴时期。在这个振兴时期来到的时候,我国经济将有相当可观的发展速度和实际效益。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将有较大的提高。我国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和国防也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我们要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动员和组织全国各族人民,振奋精神,同心协力,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力争用二十年的时间使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使人民的消费达到小康水平。到那时,我们国家的经济就可以从新的起点出发,比较快地达到经济比较发达国家的水平。

我们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景作出这样乐观的展望,是有充分根据的。

我们全部工作的重心已经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将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我们对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已经端正。我们已经积累了宝贵的建设经验,并将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发展。我们已经建设起相当规模的物质技术基础,并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目前的国际条件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有利。当然,我国的经济建设也还存在着不少的不利条件。这些不利条件不能不影响和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但它们毕竟是暂时起作用的因素,是能够克服的。而我们的有利条件则是长远起作用的根本的因素。

我国是发展中的国家。我国丰富的资源还远远没有充分开发和利用,经济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经营管理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还很落后,这些当然是我们应该正视的弱点,但是也表明了我国在各个方面都蕴藏着巨大的潜力。我们不但有了自己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而且还可以借鉴、利用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不需要一切都从头做起,重复人家已经走过的弯路。因此,只要路子走得对,从一个长时期来看,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将会是比较快的。

我国又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废除了剥削制度,原来为剥削者侵吞的那部分社会财富已全部归人民所有,从而整个社会财富可以合理地有计划地增长和分配,这是社会主义制度最根本的优越性。由于过去长时间内经济指导思想上存在“左”的错误,经济管理工作上存在这样那样的弊端,使社会主义固有的优越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农村生产责任制和工业经济责任制的实行等等,对于解决这个重大问题,使社会主义制度所固有的优越性更充分地发挥出来,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将起重大的作用。

在我国经济发展前景问题上,要防止两种错误倾向。既要防止那种看不到我们的有利条件,对前途缺乏信心,对现代化建设悲观失望的情绪,又要防止那种看不到我们目前仍然存在的困难,看不到我们的任务非常艰巨复杂,企图速胜的不切实际的幻想。我们必须树立长期建设的战略思想,实事求是,讲求实效,量力而行,积极奋斗,有步骤分阶段地努力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各位代表:

1982年是第六个五年计划的第二年,也是进一步调整国民经济的第二年。为了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光明前景,我们必须鼓足干劲,扎扎实实地做好当前的工作。明年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巩固稳定经济的成果,继续保持财政、信贷的收支基本平衡和物价的基本稳定,努力提高经济效益,使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比今年高一点。1982年的计划,要求工农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由今年预计的3%提高到4%,并在执行中力争超过。国民收入也安排为比今年增长4%左右。这就要求明年的农业和轻纺工业继续有较大幅度的增长,重工业要由今年的生产下降转为上升。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上,要求消费部分增长5.7%,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8%;积累部分增长3.2%,国家预算内直接安排的投资增长5.7%。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费用的支出增长5.9%。积极发展集体所有制经济和必要的劳动者个体经济,采取各种方式妥善安排城镇待业人员就业。要使城乡人民的生活继续得到改善。明年要用很大的力量进行企业的全面整顿。对那些消耗高、产品质量差、长期亏损的企业,下决心实行关、停、并、转。为了实现明年的计划,无论是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基本建设、商品流通和财政金融等各个经济领域,都必须狠抓经济效益,争取做出显著成绩。《1982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要点(草案)》,已经提交本次大会讨论,建议大会予以原则批准。国务院将根据代表们提出的意见,加以修改后,提请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